趙碩送來的朝鮮新方案則給北京開出了一條新路。
大可以扶持一個傀儡上台,由明朝派官治理朝鮮。朝鮮雖然貧瘠,但北方多山,其中茂山富含礦藏。
是個寶地,如今朝鮮全國有六十七處銀礦在開采白銀,這也正是明廷所需。
徐梁對趙碩的工作十分滿意,尤其是先期入朝的文官們隻關注自己的任務,沒人從高處著眼,現這麼一個無本萬利的項目,更顯得趙碩此人眼光不俗。
“陛下,朝鮮有三千裏山川,千萬人口。若是全占下來,恐怕有些吃力。”李邦華更希望國家能夠進入休整期,先暫停對外的擴張。
雖然李邦華處處配合大明的新政,但是依然保留著很多老舊的思想,而且還有一大批簇擁。
“其地勢如此,焉能不占?”徐梁已經懶得強調地形地勢了。
李邦華也看過了海權論,知道皇帝對圈占大海比占據土地更有興趣。而朝鮮一旦歸入版圖,遼海、東海皆為內海。東方直麵太平洋,可算是將疆域推到了極處。
“控其中樞。使其遵我號令,如此還不夠麼?”李邦華道。
徐梁比李邦華更多看四百年國家興衰,國際紛爭,搖頭道:“不夠。”
隻有徹底將朝鮮收入華夏版圖,經營百年,使其成為中華固土。日後無論哪個國家興盛起來,要想鉗製中國都少了一張王牌。
“臣怕國家有窮兵黷武之敗。”李邦華深沉道,感覺皇帝在領土方麵愈執拗,聽不得緩進的意見了。
徐梁渾身緊繃,終於長長吐了口氣。道:“照先生看,何時才能再興大兵於境外呢?”
李邦華沒想到皇帝竟然就此納諫了,便將近日思考心得拿了出來,道:“陛下,國之大事,在戎與祀。臣以為,國內百姓安康,人人具足,而報國之心升騰,方可對外用兵,收複祖宗基業。”
“具體些呢?”
李邦華知道徐梁的性子,空話肯定是不能用忽悠他的,便道“各州縣貧困之民降在百分之五,是為足民;天下百姓,凡願勞作者皆能果腹,是為足食;養軍百萬而國有餘力,是為足兵。此三者既足,對外用兵而生民毫無困頓,又有何懼焉?”
徐梁這才容顏放晴,道:“有時候我是著急了些。如今泰西諸國的仗打完了,各國休養生息之餘,卻也在為侵奪地盤蓄積力量。我國北麵毗鄰的斡羅思國,難保不會東傾,占據無人之地。”
從蒙元史書、蒙古人的傳聞、泰西傳教士的口述……等等資料之中,李邦華都能知道大明北麵的蒙古人建立了數個大汗國,其俄羅斯國就是成吉思汗長子術赤的兀魯思——封地,由術赤的長子拔都建立了欽察汗國。
作為世代的仇敵,欽察汗國的繼任者當然也是大明的敵人,這個邏輯是一脈相承的。所以皇帝擔心他們搶占北方的無主之地,那就是理所當然的事。作為大明輔,李邦華不願意被人說成秦檜,隻能堅定地站在主戰立場上,這也是大明士人唯一能接受的立場。
“既然如此,我朝更應該先穩住東國朝鮮,令其繼續以誠事我,然後擴軍北伐。”李邦華道:“自古以來,朝鮮從未西侵華夏,而北方遊牧之民則始終是華夏之敵。”
徐梁不能否認李邦華的意見,同時也不舍得放棄吞並朝鮮的機會。更何況他早就在琉球布局,目標正是產銀大國日本。如果能夠吞並朝鮮,以朝鮮作為後勤基地和進軍跳板,加上明軍的戰鬥力,兩路並進,踏平日本也不是難事。
“時不我待啊,此事交內閣商議,給我方略吧。”徐梁長歎一聲,結束了與李邦華的對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