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三章 突破口昆山2(2 / 2)

柳如是還是擔心“汙染”,正要說話,徐梁又道:“這些人肯定會帶進來許多舊風氣,但我想還是不擔心。為何?你看大明士子對自己蒙師和座師的態度就知道了。”

蒙師是真正給這些學子啟蒙授課的老師,也是後世意義上的“老師”。座師從未給他們上過課,最多就是發布學術演講的時候混在下麵聽聽。大明的進士,對待座師、房師、宗師儼然服侍自己的父母,孝順得無以複加。但是有人聽說過誰對自己的蒙師如此麼?換上官袍之後,蒙師行禮慢些都會被橫眉豎眼挑禮呢!

難道隻是因為座師取中了他們的卷子,就有了這樣的恩情?為何唐宋時的學子更孝順授業師呢?

很簡單,關鍵在於誰掌握了政治資源!

以座師為核心,以他的政治資源為絲線,進士、舉人們能夠連成一張龐大的網絡。每個人都在為這張網貢獻力量,同時也從網上攝取養分。

朝廷的新官體係卻從根本上消滅了這個核心。

譬如某人考過了司法考試,得以進入大理寺,他能找到批他卷子的考官麼?都是標準化試卷,考官本身可能隻是個識字的鄉學學生罷了,能給他什麼好處?而他的授業師不過是個教書匠,更不可能為他的仕途鋪路。

所以新學體係注定不可能形成網絡,也就等於從源頭瓦解官僚集團——直到官僚們明確意識到自己的行政權與皇權存在衝突,並且旗幟鮮明地為之鬥爭……這就是資產階級革命了,不是徐梁當前需要考慮的問題。

“正是那些舊習氣,也會壞了陛下的新政。”柳如是堅持道。

“移風易俗不是簡單說說就能做到的。”徐梁道:“就算嚴控生源,原本的新官員也會漸漸腐化,成了死水。唯有流水才能不腐,所以開源格外重要。更何況,規矩隻要列出來了,膽敢壞我規矩的人就要付出代價。隻有後麵等著的人越多,朝廷手中的刀也就越快,才能真正做到絕不姑息。”

“陛下說得是,如果照太祖時候的法令,滿天下的官兒有幾個能逃脫剝皮充草的下場?之所以姑息他們正是人手不夠。”柳如是不再硬頂,但顯然還是對於這種境況感到無奈。

從忠心程度上來說,女官比宦官還要高。因為宦官還可以收義子,而女官卻是真正的孤家寡人——如果嫁不出去的話。

徐梁笑了笑:“等上了軌道,自然就會好轉了。對了,都察院不是說派了個幹吏專責此案麼?怎麼到了這麼多天,都還一點動靜沒傳過來?”

“是有些蹊蹺。”柳如是道:“照理說,核對了賬目開倉一看,誰是誰非應該明明白白呀。難道又有什麼意外?”

“派人催問一下,江南這邊官員不夠,最好是一地一治,不要牽連太大,否則換人都換不過來。一旦姑息,就有牆頭草以為朝廷是在做樣子,這兩年好不容易積累下來的清廉名聲卻又毀了。”徐梁道。

柳如是應聲而出。她知道都察院裏自查有多嚴格,李邦華雖然年紀大了,禦下技藝卻是臻於化境。

若是都察院的禦史沒有徇私,那麼多半是案情複雜。

案情越複雜,牽連的人也就越多。

柳如是不免要未雨綢繆,在舍人之中排出可以外放的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