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六章 麵聖(2 / 2)

徐梁問完發現張岱有些異色,立刻明白自己問得偏門了。張岱這樣的純種富家子弟,與尋常士子哪裏會有交際?至於寬裕……一擲千金的人,知道什麼叫寬裕和拮據麼?

“我恐怕並非每個讀書人都能買得起書。”徐梁自己道:“國家要將米價控製在二兩一石,這我都已經嫌高了。一部《封神演義》就要五兩,尋常小康之家哪裏買得起?”

“殿下,閑書未必人人要買。經文、時文。這些都還算便宜的。”張岱道:“浙江許多不錯的時文集子,隻值三、五分。”

“我倒覺得那些書沒甚意思。”徐梁道:“四書五經多少字?一個人隻看那麼點東西,就算吃得再透,不能觸類旁通,終究成就有限。據說令尊大人幼年隻讀古文,而立之後才讀的時文,舉了鄉貢。隻以令尊老先生來看,君以為讀書是該廣博些。還是精專些?”

張耀芳年幼時身體不好,所以張汝霖不叫他讀書上進。親自輔導古人學問。這種不在科舉出題範圍內的經書,無論是《孫子兵法》還是《藝文類聚》,都歸入古文之中。事實證明,張耀芳雖然在科舉道路上舉步維艱,四十過了才中副榜,但性格脾氣和學識廣博在張氏一族中都是數一數二的。

“而且北宋時米價約為書價的三倍。而如今國朝米價與書價約莫相當,這豈不是說國朝文教不如宋人麼?”徐梁笑道。

“然則國朝書肆刊印之書目遠勝宋時。”張岱不免要為國朝說話。

徐梁抬了抬手:“我想世間並非隻有士子需要讀書。讀書使人明世理,也未必就隻在聖人經論之中。但能勸人向善、懂禮的書,都該讓人讀一讀。商賈、農夫,但有書讀總是好的。”

張岱陪笑道:“程頤著《易傳》中。釋‘未濟,男之窮也’,以‘三陽皆失其位’鞭策入裏,正是用了一個篾桶匠的原話。每每念及此處,著實令人不能釋懷。”

程頤受教於桶匠的逸聞流傳甚廣,故而有了“篾首醬翁”這一成語,是說蓬篙之人亦不能輕視。

換個角度而言,人能不以當官上進為首務,寧居賤業而醉心學術,正是天下太平,文教昌明的表現。若是百姓亟亟於穀,隻以讀書為敲門磚,一朝飯碗在手再不肯開卷修身,那也是文明黯淡的末世。

“之前國變乃是勢窮之際,如今國家既定,並不該就此懈怠,更要三反其身,以免再入窘迫之境。”徐梁道:“我以為,文教當為第一。想來先生在江南也聽說了女丁科這種公職人員考試之事。”

張岱突然振奮起來:“綱常人倫何嚐有男尊女卑之謬論?古人為何以妻名婦?乃是妻者齊也!殿下能開女子之科,使女子一並有用於國家,此直透‘有教無類’之旨!既能彰顯才能於科場,出來任官報國又有何不可?”

徐梁沒想到張岱竟然是自己政策的擁護者,當下也不知真假。不過以張岱那種離經叛道的思想而言,也未必不可能。

“陛下,隻是女丁科門檻過低,甚至您推行的公職人員考試,要求也不高,日後怕有冗員冗官之慮。”

“這事不用操心。”徐梁笑道:“拿了文憑隻是敲門磚,要想為官還是得優中選優。日後拿了文憑者越多,可供選材的人自然也就更多。”

張岱頗有些失望:“那豈非又回到了科舉選官的舊路?”

徐梁微微搖頭,國家掄才大典不是說廢就能廢的。清末以為興新學,廢科舉是一種進步,但實際上民國時代的官員要麼是清朝遺老,要麼是起點較高,很輕易地進入國內外的大學深造。最後選出來的人,說好聽些是學貫中西,說白了其實還是傳統教育出來的一類。

到了紅朝變法之後,公務員考試逐年升溫,千中取一遂成常態,這不是科舉的借屍還魂麼?

目前徐梁能做的隻能是微調。科舉仍舊要辦,隻是選出的進士不能直接任官,必須進行政學院學習,名為“習政”。然後分派六部,按照傳統“觀政”製度進行實習,最後考評優秀者才能得官。而之前行政學院肄業就能分派各縣為官為吏的情況,也會因為人數增加,實缺減少而有所改變。

“選官之事可以慢議。先生若思有所得,大可寫成文章,投稿於《皇明通報》。”徐梁笑道,再次將話題拉回自己的軌道:“找先生的緣故,是想請先生主持國家圖書館。”

“圖書館?”

“彙集天下之書,供天下百姓借閱。”

張岱吸了口氣,渾身寒毛炸了開來,隻覺得眼前這年不及弱冠的皇帝,登時淵渟嶽峙,令人仰止。

古來修書的帝王、太子不少。古有昭明太子的《文選》,國朝有成祖皇帝的《永樂大典》。然而立誌興辦一處巨大的圖書館舍,供天下人彙聚其中,各取借閱,這是何等高潔的誌向,又是何等龐大的胸襟!

“江南有好藏書之家,多自建,便是親朋欲往一觀,也頗多詰難。殿下若是真能成就此文教盛事,岱願以餘生,盡付其間!”張岱斂容拜道。

徐梁道:“我先說說這圖書館規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