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八章 寧遠之戰(一)(2 / 3)

“重點說說東麵的虜兵。”盧木蘭覺得劉興是個寶藏一般的男孩兒,基本功很紮實,雖然緊張,但是對於戰場的信息卻做到了爛熟於心。對於廖耀兵和王賀這樣的戰場老兵,他們對於這裏的一切都很熟悉,自然不想多聽。

可自己卻是戰場上的新丁,起碼對於寧遠這裏一代非常陌生。這位年輕的作戰參謀,可以兼顧自己,表明他非常有心,而且非常敬業。

“東麵這支虜兵目前不知道來曆,但是職部以為,其大約有兩種來曆。”劉興漸漸鎮定下來:“其一來自沈陽,韃子僭稱偽京的留守兵馬。不過按照遼東師最近的通報,其兵勢已經抵達蓋州,所以沈陽即便有留守人馬,也該先往蓋州阻擊遼東師的勁頭,沒道理跑寧遠來。”

盧木蘭好不容易在腦中建立了整個遼東地圖,略有所悟地點了點頭,示意他繼續。

劉興得到了鼓勵,繼續道:“其二,職部以為,這批人馬是從北麵來的韃子兩黃旗人馬。如果有蒙韃混跡其中,那就更能證明這點了。”

“北麵都是山,怎麼過來?”盧木蘭問道。

寧遠背山麵海,延綿自大興安嶺的鬆嶺南麓和源自燕山係大團山成為其屏障,後世也正是以此劃分內蒙古和遼寧省的界線。

“山地不便行軍,但並非不能行軍。”劉興道:“兩黃旗離京最早,而這一塊區域全是韃虜所占,沒有敵軍——也就是我軍的活動,完全可以從容地走山路插入遼西走廊,直接從錦州以西向寧遠發起攻勢。”

盧木蘭不能判斷這種情況在軍事上可行性,望向了廖耀兵。

廖耀兵道:“這也不是不可能。若說山是屏障,那的確不假,但長城都是沿山修建的,不一樣被韃虜潛越?兵法雲: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翻山越嶺固然對馬兵不利,但害在無法展開陣型作戰,若隻是翻越,問題卻也不會太大。”

“何況他們都是走慣的。”劉興補充道。

“不管他們從哪裏來,總之是衝著寧遠來的。”盧木蘭將話題帶回了正題:“貴部可有方略?”

“如果照探馬所言,其正在準備攻城器械,看來並非有備而來……”

“嗯?這個結論怎麼得出的?”盧木蘭一愣。

“韃虜作戰並不願攻城。他們的攻城手段除去內應之外,隻有圍困。如果這批人馬早有攻城打算,必然是備足了糧草輜重,先兵臨城下,試探攻擊,然後挖溝圍困。而現在他們著急準備攻城器械,顯然是糧草不足,後勁虛乏,欲圖速戰速決。”劉興道。

盧木蘭皺了皺眉:“就不許人家換個打法?”

廖耀兵先笑了,道:“盧訓導,打仗這事最講究一個‘成法’。一套《李衛公問對》用了一千年;沐公爺創出了排槍陣,神機營就用了三百年;戚少保創出了鴛鴦陣,時至今曰我軍還在用。所以說,打仗這事兒,隻要吃著了一次甜頭,不栽跟頭之前是肯定不會變的。”

盧木蘭猶不肯鬆口:“可韃子不是沒少吃苦頭啊。”

“訓導,他們就算想變也沒法變。”劉興忍不住道:“韃子之所以敗給我軍,主要是敗在陣列、火器這兩項上。陣列隻有靠士氣維持,而士氣的關鍵在於足衣足食、有紀律有軍心。韃子以酷刑驅使其奴仆,以厚利驅動其甲兵,前者隻求苟活,後者但求財貨,士氣上怎可能打贏我軍?”

盧木蘭不由慚愧。士氣正是她的本職工作,現在卻輪到參謀來說,這無疑是因為自己對本職工作還沒有吃透的緣故。這也正是秦都督派她下來的原因,若是一直呆在總部,不接觸活生生的戰士,隻靠章程、條例是不可能有如此深刻的認識。

如果換個訓導官如此問下來,廖耀兵等人肯定會直截了當給出一句“訓導預軍事者斬”。

當然,高燕和參謀長更不可能讓訓導官坐鎮一方。正因為陛下的選拔,值得他們信任,廖耀兵等人都不願看到盧木蘭尷尬,體諒地將議題繼續下去。

“故而職部以為,固守不出實為最佳應對之策。正所謂避敵鋒芒擊其惰歸,待其攻城勢頭減弱,自然可以呼應主力,一股擊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