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西部三百年來未有過如此亂戰的時局,真是百姓流離失所,哀鴻遍野。
徐梁拿到戰報之後,良久無語。他知道四川會亂很久,甚至平定天下之後還要亂上一段時間。卻沒想竟然能亂成這樣,尤其是李自成竟然會被弩箭射死。但換個角度想想,這種死法卻要比九宮山遇襲而死合理得多。
老天爺定死了李自成吃不上夏糧,誰也擋不住。
現在的關鍵是,不能讓順軍餘部就此散亂。否則他們一旦投清,無疑是極大的損失。
“哪怕他們隻是名義上遵從朝廷號令,咱們也得接下來。”徐梁對李岩道。
李岩附和道:“若是一紙詔書能夠收服闖逆餘部,自然是一本萬利的買賣。”
闖逆如果能夠投降,朝廷麵子上也能好看許多。到底這夥亂賊衝進了北京,要想徹底剿滅他們,非但耗費巨大,萬一再逼得他們流動作案,國家經濟就要受到更嚴重的破壞。
“不止是詔書。”徐梁搖頭道:“隻要他們真心願降,我還可以給駐地安置他們,核實兵員,按人頭發糧餉。”
李岩有刹那間的遲疑,提醒道:“陛下,當年二楊就是這麼做的。”
楊鶴、楊嗣昌父子在對農民軍的問題上,雖說是撫剿並重,實際上卻是更重安撫。結果就是耗費國帑數十萬,而亂軍撫而複叛,最終導致國家糜爛。
“這當然是有條件的。”徐梁笑著拿出一份連夜擬好的《招撫方略》。
這份方略之所以不交給總參謀部做,就是怕這些軍人太傾向於肉體消滅
按照《方略》中詳述的,隻要接受詔書的順軍將領,一律視作起義,非但赦免前罪,還可以給他們敘功。不過要想敘功的話,必須要有今年六月以後的戰功,比如滿清真夷的首級,或是從滿清勢力範圍內光複的州縣府道。
對於起義將領不願從軍者,可以準許其帶著護衛離開軍中,偽伯爵以上者分得起碼五百畝田地,用以安置不超過五十名親隨;如果願意接受朝廷軍令調動,會被派往朝鮮,牽製滿清後方,等到光複遼東之後,人給地三百畝,每高一爵多給地二百畝,其他軍功另算。
“對於李自成,朝廷可以允許其親族安葬。”徐梁道:“這個夠優待了吧?”
李岩點了點頭,旋即問道:“陛下以為派誰去比較好呢?”
“讓綿侯來吧。隻要能早一日平息兵火,大明的元氣也能多保存一分。”
袁宗第在協助光複太原之後,隨著行轅行動。後來陛下行轅遷往真定,卻把他留在了的太原。雖然門口有明軍站崗,貌若軟禁,但隻要他本人不出門,下人出去買賣物事,或有故人往來拜訪,都不會被刁難。
朝廷的確守諾赦免了袁宗第叛亂之罪,褫奪偽爵,但下人們稱他“侯爺”並沒人出來非難。有時候官麵上的人物前來,也有稱他“綿侯”的。這種時候,袁宗第隻能表示不敢,同時懺悔一番過去的所作所為。然而他很快就發現,那些稱他“綿侯”的人,其實並不把他當回事,也不是有心要戳他的傷疤。
這種突然之間被人無視的感覺,讓袁宗第頗有軟綿綿的無力感。
終於,舊主李自成的死訊傳到了太原,袁宗第知道自己的平靜生活就要結束了。一想到再次身負重任,往來高山險峻,他頗有些小激動,日日倚門盼望陛下的聖旨。
終於,真定來的使者站在了袁宗第麵前,呈上陛下手書。
袁宗第早就準備好了行囊,與家人告別,次日一早城門才開,便帶著隨從護衛離開了太原,一路朝南疾馳而去。他的任務是四川聯絡劉宗敏、田文秀等等闖營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