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章 禦前軍議(1 / 3)

第七百四十章 禦前軍議

在座的不論是內閣大學士,還是中書舍人,都是大明帝國真正的精英。不過這些精英,在進入內閣值房,與陛下處理政務有所交集之後,才知道自己與皇帝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他們最為擅長的之乎者也對於治國根本沒有多大的幫助。

而那些在他們看來,根本算不得什麼本事的微末之計,在陛下那裏卻顯得那麼重要。

那些細致的情報,可以準確的連多爾袞每日睡了幾個女人,每頓吃多少飯菜都記在的清清楚楚。更不要說,那透風的跟篩子一般的朝堂,幾乎任何信息,都能在半月之內知道的清清楚楚。

“滿清也配與我大明寫國書。”李邦華憤慨的說道:“我們應該標明內閣的立場,將所謂的使者趕回去。”

“我的心情與李大人幾乎相同,可有些事情似乎要走程序。”程賢搖搖頭說道:“我們內閣可以有自己的態度,但是起碼要票擬吧。”

內閣最初隻是個秘書機構,之所以能夠奪權,正是因為“票擬”的存在。雖然從法律而言,皇帝可以完全不顧“票擬”,以中旨行事,但結果肯定會遭到群臣抵製,再被六科給事中封駁,丟人現眼,貽笑百年。

在三楊主政時期,以及弘治、嘉靖、萬曆諸朝,隻要首輔強勢,票擬就能直接轉為皇帝的“禦批”。

想當年景泰帝欲易立太子,甚至得先行賄賂內閣大臣,才讓手詔成功地換成了票擬。

崇禎一朝中旨淩駕票擬,還得感謝天啟時候的魏忠賢擅權。後來文官操守盡喪,後期的閣老根本不願承擔責任,聲稱“隻為票擬,不為宰相”,馮元飆因此而直言說:“夫中外之責,孰大於票擬。”

現在國家既然還設立內閣,無論皇帝如何強勢,甚至是將皇權握在手中,但票擬大權仍舊是內閣的。大明有君尊臣卑,但絕對不可能有滿清那般主命奴從。

現在絕不是遏製君權,擴張臣權的時候。所以票擬的定稿,非但要符合大明社稷的利益,還要符合士大夫的價值觀,最後才是讓皇帝能夠認同。

內閣眾人商議良久,終於拿出一份在各方麵都過得去票擬,命舍人謄抄之後封印送往太原。

簡單來說,內閣的意見是:不同意開運河,但允許“因糧換人”,在固定的地方以固定的糧食換取百姓。

快馬在金陵、太原跑了個來回,帶回來的批語卻是:東虜乃建州叛民,不當以國論。國家可受其降書,誅殺首惡,寬宥平民。

如此看來,在這個問題上皇權和臣權就此發生了衝突。不過這種事不同於關切自身利益的《稅法》,所以沒有拉鋸討論的價值。

李邦華與程賢兩人很快定下基調,以皇帝令旨重新票擬,走完了法定程序,交由司禮監送呈皇帝禦批。

五月,太原行轅遷到了真定府,由總訓、總參、第一師參謀部組成了真定行轅,負責北線戰事。在有了整個河南作為後盾之後,更多的民力被利用起來,每過一天都有新的進展。

徐梁自登基稱帝以來,親臨一線戰場的機會自然也就少了許多。高燕和徐敬業因緣際會走到了軍中一線大佬的位置,身份和地位在軍中無比尊崇,但是感覺最為快樂的時光,還是在徐梁手底下做個小官的日子。

現在想來,那些歲月,雖然硝煙彌漫,戰火紛飛,但是每每聽到陛下的教誨,總是感覺心裏無比溫暖,上戰場殺賊也有近。

可如今不一樣了,陛下雖然在自己的身後,但每一場大戰下來,要自己拿主意。一個失誤,便可能數萬人的戰死,搞得不論是高燕還是徐敬業每日都戰戰兢兢,不敢有絲毫的大意。

如今能再次麵見皇帝,聆聽皇帝的教誨,兩個人的情緒都很高漲。高燕準備的齊全,來的很是從容,徐敬業卻是風塵仆仆,顯然是得到消息後星夜前來。

高燕此來有報功的打算。洪承疇將進攻重點放在了真定和深州一線,都是他高燕的防區。

一師在大量裝備火器之後,遠程攻擊的短板得以彌補,越發像一塊布滿了鐵釘的盾牌。可以說,清軍的每次進攻都像是在送人頭,讓高燕的戰績越發輝煌,但他們仍舊樂此不疲。

徐敬業卻是來請求擴編之事。徐敬業部在北線一直沒有成為敵人的主攻方向,按照總參謀部的邏輯:任務越重,配置越高。擴編的事自然一推再推。

高燕和徐敬業在行轅大營外見麵的時候,兩人都保持了起碼的禮節。不過剛剛坐下來沒一會兒,徐敬業就忍不住找高燕的茬:“將軍這頭發可理得真好,半點都看不出來是理過的。”他說著,一巴掌抹下了頭上包巾,露出讓寸許長的頭發,以此表明自己對皇帝的追隨之心。

“陛下以髡刑自警,是臥薪嚐膽,又不是出家當和尚。”高燕說著也解下頭巾,放下披肩長發,朝身後侍從招了招手。後者十分默契地遞上一柄木梳。

高燕一邊梳頭,一邊道:“不過蕭營官這頭倒是剃得好,說不定陛下會因此派你們潛入東虜內部……唔,就是少了一條鼠尾巴。”

徐敬業見了高燕的發式,心中頗為羨慕。雖然同樣是自髡,但高燕留得長發披肩。不用多久就能恢複滿發。

——自己好像太激進了些……

“這也難說。”徐敬業嘴硬道:“如今北邊百姓都遭東虜髡刑之辱,派我部前往解救,倒是能激發同仇敵愾之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