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二章 價差(3 / 3)

阿利耶夫一降落在日內瓦,就被接入了沙特人的豪華轎車。

歐佩克成立的目的就是對抗西方國家,而他們的主要手段,就是協調產油國的石油政策,商定原油產量和價格。

在第一次和第二次石油危機期間,歐佩克用縮減產量和禁運的手段贏得了勝利,低油價時代宣告結束,歐美國家的經濟黃金期也就此完結。自那以後,歐佩克的政策就變成了石油市場的風向標,無論是歐佩克部長會議,還是歐佩克成員國之間的高層會晤,都影響著國際油價,照例也是世界各國新聞裏的主角。

也是在歐佩克的努力下,整個90年代的原油價格都保持著穩定,為產油國帶來了巨大的利潤。

然而,競爭永遠是市場的主流。

為了保持原油價格的穩定,產油國往往生產的比實際產能少。中東地區常年在做運輸和精煉方麵的建設,卻很少采用先進的采油手段,尤其是增加開采速度的產油設備,在中東向來很難推廣,如伊朗這樣的國家,從70年代到21世紀10年代的40年間,都沒有更新過自己的采油設備,這當然不是因為他們的采油裝備經久耐用,隻是純粹的沒有增產需求,也犯不上更新更好的設備。

不過每個產油國都甘心於限產的,例如伊拉克在薩達姆執政期間,就是歐佩克班級裏最不聽話的學生,強製增產、偷產,甚至威脅退出等等手段,都被薩達姆用遍了,特別是在兩伊戰爭結束以後,窮瘋了的薩達姆根本不在乎歐佩克說什麼,隻是一味的增產。

而在歐佩克以外的產油國,同樣造成了歐佩克的困擾,尤其是那些原油進出口國,向來是歐佩克籠絡的重點。

原因很清晰,原油自給或者原油進口國,不論他們本國的產量有多大,在國際市場上都是買方,他們的原油不會出現在國際市場上,而他們就算想要囤積居奇也做不到,美國人最終也不過建了一個90天的原油儲備庫,對市場的短期影響不小,長期影響就很難說了。

反而是那些性質與歐佩克國家相似,卻非歐佩克國家的原油淨出口國,讓歐佩克不得不謹慎對待。譬如墨西哥、阿曼、文萊這些國家,盡管他們的原油產量並不一定比英國這樣的國家多多少,但由於他們開采的原油大部分用於出口,他們在國際市場上的話語權也就大了不少。

出於保護利益的考量,歐佩克在確定曆年產量的時候,都會聯係這些國家,設定一個大約的產油指標,以免自己降低產量卻未能達到目標,最終把便宜都讓給了別人。

當前蘇聯各個加盟共和國的政治逐漸穩定,原油產量漸漸恢複以後,如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等國都變成了歐佩克極力示好的對象。

阿利耶夫此時也很需要中東國家的外交支持,但更重要的還是為阿塞拜疆爭取經濟利益。

蘇城搶在這樣一個時間點上發起原油攻勢,阿利耶夫樂見其成的,這從另一個側麵證明了裏海石油的重要性。

事實上也是如此,裏海石油圈的確是僅次於中東石油圈的石油產地,隻不過尚未得到國際石油界的認可罷了。

如果阿齊久油田交給BP開發,其出於自身的全球戰略考量,不僅會如曆史上那樣減緩開發進度,在英美外交需要的時候,BP還可以采取檢修、全啟動、半啟動等方式,影響國際油價,阿利耶夫要爭取外交上的好處,就變的困難的多了。

至於現在,當阿齊久油田爆出日產15萬桶的產能的時候,歐佩克國家想要不重視都不行。

因為歐佩克國家為了達到其所期望的油價,做出的減產承諾往往也隻是100萬桶的日產量,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歐佩克也不過是首次減產150萬桶,最終還隻完成了75%的目標。

從前蘇聯獨立出來的阿塞拜疆,驟然進入國際原油市場,就新開出了11個油田,阿利耶夫的受歡迎自不必說。

“看起來,還真的可以獅子大開口了。”阿利耶夫享受著沙特人的殷勤服務,不禁想到了蘇城說的話。

……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