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到了,禦寒自然就成了重中之重。
名門望族,他們自然不需要考慮取暖的問題。家裏有爐火烘烤,家裏的溫度會比外邊熱很多。
而且,有錢人家他們禦寒的時候,首先考量的不是被子,而是“毯子”。
下方如果有獸皮製成的毯子,再有火爐取暖,上麵隻需要蓋一層很薄的絨毛被子就行。
至於,普通百姓。被子的材質都是麻質,這也是為何傾墨會在這個時間點開始製麻的原因,她這是要給家裏人準備過冬的禦寒物品。
在麻製成的布料裏麵填充蘆葦花、棉絮之類的東西,雖然說保暖效果遠遠比不上鴨絨,或者動物羊毛之類,但總能勉強過冬。
而武梁車架上的這種棉花,倒是給平民百姓帶來了福音。
很快,在邊上幾個人的幫助之下,大家就將這些棉花卸在了武梁的院子裏。
王臘梅為人心直口快,做事情也是風風火火,她很快就從自己家裏麵抬來了,一輛紡車。
雖然王臘梅也是第一次見到這個東西,但她畢竟從事這個行業已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經驗豐富的王臘梅在繞著這些棉花走了之後,一下子就從中梳理出了三個步驟。
第一道步驟自然是將棉絮當中的棉籽去掉,也就是後世所說的軋棉。
畢竟如果要織布的話,棉籽不去掉肯定是不行的,而且這些棉籽也要用到來年播種,武梁則是將這些棉籽細心收起來。
要知道,武梁可是有田地的,他也打算嚐試一下來年春天,用這些棉籽種植棉花。
大唐現在的糧食產量,雖然不說過剩,但在朝廷大力的調控之下,糧價並不高。在沒有天災,風調雨順的情況之下,普通老百姓隻要夠勤奮,基本不會挨餓。
同時隨著大唐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對服裝的要求,反而越來越高。
要知道,棉布可是一直用到了現今社會,所以在武梁看來,隻要開發得當,棉布一定會為武梁帶來很高的收益。
在軋棉方麵,由於武梁也不是很了解,隻能暫時用手工的方法將這些棉籽取出來,雖然過程顯得有些繁瑣,但畢竟現在棉花的數量不是很多,王臘梅幾個人在吃飽飯之後,閑著也是閑著,很快就將這些棉籽取出。
取出棉籽之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廣為大眾所熟知的彈棉花。
彈棉花武梁還是知道的,畢竟小時候在電視上也看過類似的電視劇,武梁知道定時裏麵彈棉花用的是弓弦。
他從村子獵戶那裏借來了一把弓,嚐試性的將這些棉絮彈開、彈散。
這個動作比較繁瑣,同時也很累人,武梁在用弓弦將棉花不斷彈散、彈鬆的同時,王臘梅則是一直在邊上觀察。
武梁將原本一團團的棉絮彈開彈散,然後這些棉花壓平。
這是武梁腦子裏麵,僅存一些處理棉花的方法了。
剩下的就要靠王臘梅自己來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