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受人歡迎的處世秘訣 7.交友之道,可“多”勿“濫”(1 / 1)

第三章受人歡迎的處世秘訣 7.交友之道,可“多”勿“濫”

人,不能沒有朋友,沒有朋友的日子是難過的。但是,芸芸眾生誰為友,需要慎重選擇。現如今,被稱為朋友的人大街上到處都是,人們已慣將過去稱為“同誌”的改成稱呼“朋友”,似乎更親切。其實“同門曰朋,同誌曰友。”“同誌”之稱也有朋友的意思。我們所講的交友需選擇,不是這種泛泛之稱的朋友,這裏需要說明一下。

一個人結交什麼樣的朋友,對自己的思想、品德、情操、學識都會有很大的影響。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賢則聰,近愚則聵。”古代名人很重視對朋友的選擇。孔子曰:“君子慎取友也。”也有人說:“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見《荀子·大略》)。品德高尚的人,曆來受人推崇,也是人們願意結交的對象。而品德低劣的人,卻常常被人所鄙視,極少有人願與之結交,當然也不排除“臭味相投”的“朋友”。實際上,每個人不管自覺或不自覺,他們交朋友總是有所選擇的,他的擇友總是有自己的標準的,明代學者蘇竣把朋友分為“畏友、密友、昵友、賊友”四類,如此劃分便可明白:畏友、密友可以知心、交心,互相幫助並患難與共,是值得深交的;那些互相吹捧、酒肉不分的昵友,口是心非,當麵一套,背後一套,有利則來,無利則去,還可能趁人之危損人利己的賊友,那是無論如何也不能結交的。

都說朋友誌同道合,情趣相投,這可以作為擇友的一個標準,誌向不同,情趣有變,友誼不可能長久的,早晚分道揚鑣。“管寧割席”的典故就是個例子,管寧熱衷讀書做學問,而華歆則熱衷於官場名利,兩人缺乏做朋友的共同思想基礎,割席而坐是可以理解的。人類普遍存在著一種“趨同”的心理現象。有一個心理學實驗說明了這個現象,心理學家讓十幾個素不相識的人待在一間屋裏,不與外界交往,隻讓這些人相處。幾天後發現,有共同愛好和追求者大都成了朋友,而沒有共同愛好和追求者則形同路人。

選擇朋友要選品德高尚、心胸寬廣者為宜。孔子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墨子有更形象的比喻,他把擇友比作染絲,“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而已,而已為五色,故染不可不慎也。”也許你說自己“抗腐性”強,那為什麼不“擇善而從之”,反而自討苦吃呢?與高尚的人在一起,你也會感染上他的氣質,何樂不為呢?

“朋友多了路好走”,朋友多——好朋友越多,我們受益越多。學無止境,學問再大的人也有不懂的東西。孔子還謙虛地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聖人尚且如此我們在結交朋友時,也可盡量選擇有學識的人,忘年交的存在原因也許正在於此吧。當然,對朋友也不能求全責備,自己本來就是不完美的,朋友又是雙向的。如果人人都要求結交比自己有學問的人為友,那麼到頭來隻能是誰也沒有朋友。正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朋友相交貴在有所補益,有所予有所取才是“交往”。

古人的交友擇友之道,我們可以借鑒,但不能照抄照搬,也不要為其所拘束,對友人過於苛刻,擇友的標準各有不同,也應該從個人實際出發,慎重選擇,急來的朋友,去得也快,所以朋友可廣交,不可濫交。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