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番薯的由來】(1 / 2)

說到番薯,就繞不開福建人陳振龍。他曾經考取過秀才,但是科舉艱難仕途不順,在這方麵也就沒有什麼突破。

在那個時候,經商風潮彌漫於東南諸省,不知不覺的陳振龍開始了他的商人生涯。“往來於閩省、呂宋之間”。

而大批閩商前往呂宋,也和西班牙人密切相關。在此之前,呂宋僅有華僑“約百五十人”。

1571年西班牙船隊征服菲律賓群島後,大量采購生絲、棉布、陶瓷等中國商品。短短二十餘年之內,“閩人以其地近,且饒富,商販者至數萬人”,陳振龍也是其中的一員。

西班牙人帶來的,不僅有滾滾銀幣,還有原產美洲的一些農作物。史料記載,朱薯進入呂宋,約在1565年。征服諸島後,“紅夷常患糧米不足”,於是大規模推廣種植。

到1593年,這種開著淡紫色小花的藤本作物,在呂宋已“被山蔓野”。陳振龍看到,當地土著“隨地掘取、以佐穀食”。

而且朱薯價格極賤,耐旱易活,生熟都可食,極易引種,尺許薯藤便可“隨栽隨活”。此刻的他自然也想起了家鄉,八山一分一分田的福建。

有數的良田根本養活不了那麼多人口,而貧瘠的土地上產不出多少糧食。年景好的時候,饑一頓飽一頓的還能活。但遇上了災荒年,死掉的餓殍不知道有多少。

由此陳振龍下定決心要將這種產量頗豐的糧食帶回家鄉,可是西班牙人“珍其種不與中國人”,他們還在海關層層盤查,如果被抓到了,下場可想而知。

陳振龍賄賂當地的土著“得其藤數尺”後,又得頭疼該怎麼帶走了。不過後來他想到了一個魚目混珠的辦法,將薯藤絞入汲水繩中,並在繩麵塗抹汙泥。

傻傻的西班牙人根本沒有想到還有這種辦法,不知不覺的就讓他混過了關卡,最後經七晝夜航行返回福州。

當年,正趕上福建幹旱災荒,不少人家無糧可吃,陳振龍就讓兒子帶上薯藤去見福建巡撫金學曾,聽完介紹金學曾給批了點地讓他們試種,結果4個月收獲了一堆甘薯。

甘薯“子母相連,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棗”。福建巡撫金學曾得知後振奮不已,在旌表陳氏父子此行“事屬義舉”之後,他認為朱薯的引種,“雖曰人事,實獲天恩”。

同時,金學曾下令在福建廣泛推廣種植,當年就獲得豐收,解決了災荒年的口糧問題。老百姓感激,多地建起了報功祠,專祀金學曾和陳振龍。

由南到北,由點到麵,隨著番薯的推廣,餓俘遍野的景象似乎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不過推廣它的陳振龍,卻漸漸成為福州民眾心中的城隍神,人們封他為“水部尚書”。直到今天,走進福州的許多街巷,依舊可以看到他的寺廟,他的名字。

番薯的別稱很多,又叫甘薯、朱薯、金薯、番茹、紅山藥、山芋、地瓜、山藥、甜薯、紅薯、白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