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於此,王憲、韓時良等將也不再執著於快速占領、控製整個河西地區,而是上書請求秦鳳行營、靈武行營短時間內先將重心轉到天水、橫山防線的建設上。
其中秦鳳行營除了經營天水防線外,還將在陳倉、祁山等地建造軍壘塢寨,從北線完成對西秦路的封鎖——這也是確認高氏冥頑不化,不惜與赤扈人勾結也要妄圖行裂土割據之事後,軍情參謀司早就擬定的策略。
靈武行營在經營橫山防線的同時,韓時良則主張接下來需要不斷派遣精銳兵馬,對占據整個西套平原的靈武地區進行不間斷的軍事襲擾,甚至不惜摧毀田宅,將這一地區的黨項人強行驅趕或擄掠到關陝腹地安置。
既然這一地區的黨項人寧可充當赤扈人前驅,拒絕漢人入主,靈武行營短時間內也就沒必要試圖去降服他們。
韓時良主張據橫山防線,不斷用各種軍事手段,削弱乃至徹底摧毀橫山以西靈武地區的軍事潛力,除了要將赤扈人驅逐出去外,同時也要將那些不甘屈服的黨項人驅逐出去或強遷到關陝腹地安置,甚至不惜一切代價將這一片地區清空出來。
北起石嘴山、西接賀蘭山的西套平原,黃河從其間滔滔而過,乃是河西地區最為重要的農耕種植區之一。
又由於西套平原往東,與陝西西北部的涇州、原州、環州、慶州及延州等地區之間,隔著數百裏遼闊的荒漠高原(位於黃河幾字彎懷抱之中的鄂爾多斯高原),氣候環境惡劣,糧秣運輸補給困難,因此作為西北重要農耕區的西套平原,對帝國日後統治賀蘭山以西、以北的遼闊地域,戰略地位極其重要。
在戰略地位上能與西套平原相提並論的,也隻有青唐羌舊都所在的河湟地區。
倘若能將這兩個地區的土著部族較為徹底的進行清理、驅逐,自然也方便日後遷入數十萬計的漢民,徹底在這兩個地區生根發芽、棲息繁衍下去——唯有在這兩地站穩腳跟,帝國未來才能更從容不迫的統治萬裏遼闊的西北域。
徐懷很快就批準韓時良經營橫山防線、據橫山防線襲擾、以騰換之策削弱西套平原的戰略。
從長安京兆府出發北上直抵延州的馳道,曆代都是中原王朝控製西北地區的核心要道,最早修建於春秋戰國時期,也是秦國統一天下之後所修築的最為著名的直道之一,之後漢晉隋唐都屢屢修繕——在大越立朝以來,延州道更是京兆府增援禦羌防線的核心通道。
這三四年來,延州道也是在新武關道之後優先得到修繕,確保糧秣等物資能源源不斷的運抵靈武行營及朔方行營的駐防區。
地形險峻複雜的橫山與南側的白於山,共同組成西套平原東翼的藩屏,也位於延州道的輻射範圍之列,其南翼還有一條涇川道,經原州通往涇水上遊的涇源,而後再經與涇水大體平行的雞頭道東入京兆府長安。
韓時良最先做的,就是通過延州道及涇川道,將橫山、白於山等地三四萬黨項人,強行遷往關陝腹地安置,再從關陝、河東等地征召一部分降附漢軍出身的投誠輜兵及家小,填入橫山、白於山地區,與守軍一起鞏固從東翼邊緣包圍西套平原(靈武地區)的防線。
雖說整個中原地區,在經曆赤扈人近二十年的慘烈蹂躪後,人口下降得厲害,但整個陝西行省還是有將近三百萬的人口基數在。
而黨項國最為鼎盛之時,總人口也才三百萬出頭。
作為黨項舊都所在的興慶府,這些年同樣遭到極其慘烈的摧殘,黨項貴族要麼被赤扈人屠殺,要麼被俘虜到漠北,因此一度人丁繁茂的西套平原此時也剩不到三十萬人口。
依托中樞源源不斷提供的物資支援,依托靈武行營五萬精銳戰兵,利用五年到十年的時間,將棲息於西套平原上的黨項人驅逐出去或強行遷到關陝腹地安置,同時從內地遷徙二十萬左右的民眾過來進行騰換,並非一個異想天開、不切實際的方案。
而待完成這一步,靈武行營的步騎精銳到時候就可以直接依托西套平原進攻賀蘭山以西、以北地區,不僅糧秣補給相比以往能直接縮短上千裏,軍事行動也將更為快速、直接,而非以往動輒上千裏、前途縹緲莫測的荒漠遠征……
紹隆十五、十六年,西線收複秦州、橫山之後暫時就沒有大的進展,同時期唐盤、顧琮所部則成功將北部防線推進到陰山南麓以及陰山以東的參合口一線,不斷壓縮鎮南宗王府在陰山附近的控製地域,楊祁業所部更是成功收複遼東南部地區,徹底瓦解掉赤扈人對原大燕東京遼陽府及附近地區的統治。
隨著漢唐對北方以及東北地區前後曆時千年的開拓,燕薊、雲朔以及遼東漢民比例都相當高,這也是大越立朝以來,對燕雲地區念念不忘的根源所在——契丹崛起之後,占據燕雲、遼東等地,也迅速自上而下實施漢化,大規模提拔漢人士子為官,實行漢俗漢禮,對漢民也采取積極的安撫措施。
因此大越與契丹對峙一百五六十年以來,北地的漢民對中原並沒有什麼強烈的認同感,反而認為契丹人建立的王朝也是華夏正朔。
契丹統治燕雲、遼東等地時期,漢軍也是其南部防禦大越的重要軍事組成力量。
契丹滅亡之後,鎮南宗王府、平燕宗王府南下,一個極為重要的征兵來源,就是從燕雲、遼東簽征漢民青壯。
不過,燕雲、遼東的漢民更多是隨波逐流的心態,對中原也不存在多麼強烈的排斥,甚至在文化認同上不存在任何的隔閡,更不要說敵對與仇視了。
因此在楊祁業所部成功收複遼東南部地區,當地的漢民情緒也是相當穩定的接受現實——更不要說之前漢軍、漢民對赤扈人此起彼伏的大規模反抗與暴動,乃是促使雲朔地區得到提前收複的關鍵性因素。
這也意味著遼東與燕雲十六州重新融入中原,要比河西這些漢民早就被黨項人、吐蕃人以及赤扈人屠殺、驅逐或藩化的地區,要容易得多。
雖說漢唐以來,都是從遼東出兵去征服新羅半島,但新羅半島北部群山環伺的險峻地形與惡劣氣候,也給曆朝以來對新羅半島的軍事征服帶去極其慘烈的代價。
徐懷更清楚隨著海航的日益成熟,水師從登州渡海,於新羅半島南部的平原地區登岸,乃是征服新羅半島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