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朔(大同盆地)的收複,要比想象中來得容易,甚至可以說是意外。
紹隆十二年初夏時,徐懷在汴梁做出優先恢複新收複地民生的決策之後,就各個方向就暫停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鎮南宗王府從太原撤出來,將這座千古名城縱火燒毀了,董成率領數百官吏趕到太原,與唐盤進行交接時,太原城也就城牆保持完好,城內到處都是殘垣斷壁。
董成等人除了緊急籌建行省及州縣等各級機構,初步恢複地方統治,接下來最緊要的也是對太原等城池進行重建,籌劃對汾水中、下遊河穀的治理。
河東行省的軍事防禦重心都在北部,其中唐盤以河東製置安撫副使、河朔行營兵馬都總管率部坐鎮忻州,行轅也暫時設於忻州;範宗奇以河朔行營兵馬副都管,率部進駐嵐州,兼嵐州知州;陳縉率部駐代州,徐憚率部進駐雁門關。
整個河東行省,紹隆十二年的秋冬,一切都以恢複地方統治、賑濟民生以及重建河東北部的軍事防禦為主。
相比較鎮南宗王府退守雲朔的八九萬步騎,河朔行營駐守忻州及嵐州(含寧武關)、代州(含雁門關)的守軍,會同朔方行營進駐府州及偏頭砦的守軍,總兵馬僅五萬稍多一些,可以說暫時也沒有對大同盆地發起戰略進攻的能力。
然而鎮南宗王府卻知道眼前的平靜,隻是暫時的。
他們知道等三五年過後,也許都用不了這麼長的時間,南朝對河東地區恢複統治,以嚴密的體係將河東兩三百萬心懷仇恨的殘存民眾高度組織起來,地方生產又得到一定程度的恢複,隨時會再度動員十數萬精銳兵馬,往寧武關、雁門關集結,殺入大同盆地。
到時候鎮南宗王府有與之在大同盆地進行抗衡的軍事實力?
鎮南宗王府最終還是決定在那一刻到來之前,趁著南兵暫時無力殺出寧武關、雁門關,果斷而迅速的將雲州、朔州、應州境內一切能帶走的,都遷往陰山以北去,將整個大同盆地都徹徹底底變成為荒無人煙的草原,才能更有效的阻滯南兵有朝一日殺入陰山以北的漠南草原。
那裏才是赤扈的根基之地,絕不能讓雲朔變成南兵北侵的踏腳石。
除了要將民眾、牲口全部遷走外,還要盡一切可能摧毀大同、朔州等地的城寨,摧毀這裏的農耕生產。
雲朔地區的土著蕃部,早年就大多追隨蕭林石南下了。
此時居於雲朔的,一部分乃是隨著赤扈鐵騎南下,隸屬於鎮南宗王府二十二千戶的赤扈牧民,有三萬餘眾。
一部分乃是從遼東等地遷入番戶、漢民,約有十萬人。
當然,居住於桑幹河兩岸的,更多還是當年隸屬於契丹治下的雲朔漢民,總計有四五十萬之多;曹師雄、嶽海樓所部漢軍,早年就是從這些漢民裏征召。
還有高達四五十萬,乃是鎮南宗王府一路從河淮、河東北撤,強行隨軍北遷的漢軍軍戶家小及一部分驅口,約有四五十萬人。
鎮南宗王府現在要做的,就是將這一百二三十萬附民以及數以百萬計的牲口,一個不留的全遷到陰山以北的漠南草原裏去。
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卻遭到強烈的抵觸與反抗。
此時的抵觸與反抗已經不僅僅局限於普通民眾,各種悲觀絕望的情緒也在降附漢軍的中下層武吏及兵卒中間彌漫。
之前一路北撤,漢軍兵卒及家小還是勉強配合的,至少沒有滋生特別激烈的抵觸或反抗情緒。
因為他們之前以為哪怕是退到雲朔,也能分到屋舍與耕種的田地棲息繁衍。
然而此時還要進一步放棄雲朔,徹徹底底撤到陰山以北、他們全然無知的茫茫草原之中,他們又怎麼可能平靜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