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入冬(1 / 2)

千百年延續下來的學徒製,注定了匠術傳承的封閉與保守。

傳統的力量是巨大的,就算徐懷決定今年就在州學之下設立匠師齋舍,但相當長時間裏,楚山諸匠坊礦場裏學徒製仍然要繼續發揮積極作用,也注定短時間內很難徹底擺脫其局限性。

即便是沈煉也難例外。

沈煉改良連爐法,絕大多數時候都是獨自揣摩、研究,身邊也有幾名視之為弟子的年輕匠師跟隨,也隻是讓他們幫著幹些雜活,個中曲折卻不會說透。

徐懷也不會因為沈煉等人沒能超越當世的局限性而加以斥責。

徐懷除了八月下旬留在鐵場,了解、推敲倒焰新爐的設計細節,親自帶領匠師推敲鐵線、角鐵製備工藝,九月上旬則將煤鐵監年輕、年長的匠師,都召集到十八裏塢,交流、總終近兩年來推行連爐法的得失;這次也將沈煉改良過的冶煉法正式命名為“沈煉倒焰法”,拿出來討論。

九月中旬,徐懷又將軍械監、營造院、船場的主要工官、核心匠師以及長史院、司馬院的一部分將吏,都召集到十八裏塢來,討論連爐法所出精鐵在各種兵械、器械以及各種工程用具鍛製、戰船打造,以及實際作戰中的良劣表現,進一步從內部打破技術傳承、交流的壁壘。

徐懷同時還與眾人在十八裏塢鐵場討論了匠師齋舍的組建問題。

大越立朝以來,破除世族門閥壟斷朝堂的格局,大興科舉,使士臣正式成為主導朝堂的主流,家境殷實的中小地主出身,從此也有機會躋身公卿之列,在社會各個角落興起讀書為貴的風潮。

即便當世匠戶受到的限製要比前朝為輕,但讀書人猶視之為賤業。

以往楚山倘若設立匠師齋舍,很難想象有多少有文化基礎的少年學子趕來應試。

汴梁陷落以來,這一狀況至少在楚山已徹底改變過來了。

數百萬的流民南逃,滯留楚山境內也有十數萬人,其中有成百上千自幼讀書識字、家境殷實的少年學子,流落異鄉。

他們除讀書識字之外,大多不識五穀、不耐苦作,與家人倉促南逃時也沒有辦法變賣田宅,不多的盤纏消耗一空後,生計就驟然成了問題,隻能寄居於屯寨,與平時他們看不起、瞧不上的貧民一起辛勤勞作。

當然,這些人抱著暫時棲身屯寨的心思,並沒有打算長久留在楚山,卻是汝潁大捷之後,武士齋舍年初招尋少年生員,提供免費食宿,每月還會比照士卒額外發放一筆薪餉,很快就尋滿六十名少年學子。

當然,這些少年自幼家境殷實,初逢大難,被迫流落異鄉,心思也是熱切而單純,除了學習各種軍事知識外,日常操練兼習槍刀騎射都非常的刻苦。

如今州學設立匠師齋舍,選錄一批有文化底子、算學基礎的少年學子,也沒有人覺得會有什麼問題。

大越立朝之後,官方就編修了《營造法式》、《新儀器法要》等器械、營造方麵的著述,《武經總要》的攻城、水攻、水戰、守城等篇,也收錄大量兵甲軍械、守戰工事及戰船等方麵的修造之法,兼之曆朝都有農書、工書傳世,普通教材是不缺的。

雖說莊守信、沈煉、陳榮鈞等人都是大匠級的人物,但徐懷設立匠師齋舍,選尋文化底子紮實、懂算學的少年學子,批量培養高水平匠師是一方麵,但最終的目標乃是進行理論的總結與開拓,而非單純的經驗傳承。

在這些基礎理論總結與研究方麵,莊守信、陳榮鈞等作為傳統的匠人,都是有缺陷的。

沈煉在這方麵極有天賦,根基卻不能算有多紮實。

卻是作為水運儀象台的實際建造者,在算學、天文、曆法有深厚基礎及極高造詣、曾經有誌於科舉的丁崇,才是匠師齋舍山長最合適的人選;徐懷使沈煉給丁崇當副手,還特意吩咐他跟丁崇彌補他在數書等方麵的不足。

徐懷最終決定將匠師齋舍暫時選址於淮瀆,以便將齋舍前期的教學,與“沈煉倒焰法”的進一步完善,以及鐵絲、角鐵等製備器械設計結合起來推進。

所有的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花這麼大精力,將工造之事梳理一遍,但到底有多少成效,還需要後續相當長的時間來逐一呈現。

不知不覺寒風蕭蕭,黃葉飄轉。

十月初,徐懷才在史軫、王舉等人一再來信催促下,離開淮源,踏上返回舞陽的道路。

各地的秋收也都在九月底之前完成。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