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2章 基金會(1 / 2)

若是用評書的說法,馬喬利此時的心情,大約是“心神俱裂”。

楊銳一口氣做出了兩個G蛋白偶聯受體的項目是什麼概念?其難度大約是連續進行兩次諾曼底登陸!

王旗水平的科研項目就是這麼恐怖,世界級的實驗室裏,全世界最好的研究者,在自己精力最充沛,知識儲備最豐富的年齡,發起義無反顧的衝擊,每周110個小時乃至140個小時的耗費在實驗室裏,持續三年五年乃至於七八年的時間,用掉海量的經費,采用世界上能夠生產出來的最好的儀器設備和實驗材料,嚐試攻關世界最前沿的,無人挑戰成功過的項目……

組織和發起一場諾曼底登陸,也不過如此了。

與諾曼底登陸最大的不同,除了研究者們不必犧牲生命以外,是嚐試做G蛋白偶聯受體的實驗室的成功率更低。

諾曼底登陸是兩個角逐方的戰爭,而G蛋白偶聯受體的敵人不僅是項目本身,還有許許多多的類似項目的挑戰者,由此產生的後果,是每一個世界級實驗室都要竭盡全力,爭取勝利。

上千萬美元的經費,對於任何一所實驗室來說,都不是能夠輕易放棄的。

所以,一旦決定參與到某項目中去的時候,每個實驗室都是有著相當把握的。而且,不論他們的把握有多大,都得竭盡全力才行。

馬喬利很難想象,離子通道實驗室是如何在竭盡全力的完成了G蛋白偶聯受體的構象之後,又完成了G蛋白偶聯受體的晶體結構,接著又完成了G蛋白偶聯受體的三維結構……

如此算來,北大離子通道實驗室實際上是一連進行了三次諾曼底登陸!

“楊銳先生,我能看看三維結構的論文嗎?”馬喬利追著楊銳的腳步跑。

楊銳笑一笑,說:“你馬上就能在《科學》上看到它了,對方答應我會安排在最新一期裏。”

插隊是獨屬於高端學者的待遇了。

正常的學者投稿,通常需要六個月到一年的時間,才能在期刊上發表,所以後來的學者都習慣於先將論文發表在網上的數據庫裏。

而在80年代,還沒有網絡數據庫的情況下,提前發表就能夠最大程度上的減少爭執,但要達成此點,卻不是期刊社的編輯點頭就可以了。

期刊社的編輯本身是不會對論文做評審的,越是高端的期刊,就越是注重同行評審的作用。同行評審是由三名學者審查一位投稿者的文章,而學者們在非研究事務上,總是習慣於拖拖拉拉。

換言之,一名學者若是想要插隊的話,他首先得說服期刊編輯,再由後者說服同行評審的三名學者,以最快的速度審閱了該論文,才有快速登陸期刊的可能。

對於《科學》這樣的期刊社來說,能說動編輯為此專門去催促評審的學者,屈指可數。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