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抵達長安之後,幾乎隻是在半天的時間內,偌大的長安城都已經知道了秦小道在西南邊陲所立下的曠世奇功。
當所有人都在議論這一次秦小道會被封什麼官職的時候,他自己確實進了府宅,閉門不出。
緊接著,坊間又開始傳出各種版本的信息。
而這些信息對於秦小道而言,卻都是負麵的信息。
有人將秦小道以前跟太子李承乾的恩怨抖了出來,說太子如何如何憎恨秦小道,這一次太子監國,肯定會拿秦小道開刀。
另外,傳言當中更是添油加醋地替李承乾想好了對付秦小道的辦法。
比如誣陷秦小道想占山為王,當西南邊陲的土霸王;也有替太子李承乾出主意的呃,讓太子以莫須有的罪名先將秦小道關起來,然後屈打成招。就算他不招,到是時候直接按上幾個罪名,賜個毒酒也就完事了。反正這樣的事情,那些當官的也沒少幹。
民間議論紛紛,秦小道更是閉門不出,這樣一來更是坐實了老百姓的對這件事的看法。
很快,這件事就鬧得沸沸揚揚,傳入官員的耳中,而官員也很自然地在朝堂上稟告監國的太子李承乾。
李承乾在聽到這些謠言之後,第一時間是暗想自己這麼沒有想到,早知道老早就這麼做了。
隻是,這些事情既然已經從百姓的嘴裏說出,那李承乾就是想用也沒有辦法了,不然這也就等同於坐實百姓的說法。李承乾就算要做,也不會采用哪些措施。
太子監國,李承乾坐的位置是龍椅左下方的一個專門座位,盡管距離龍椅隻有那麼一丁點的距離,但這一丁點的距離對於李承乾而言,就有可能是咫尺天涯。
不過,李承乾很清楚,眼下是最為關鍵的時候,他不能表現得太過於急躁。隻要他當了皇帝,要對付秦小道那也是早晚的時候,而距離他當皇帝的日子,已經越來越近了!
專位上,李承乾問李勣:“李將軍,那秦小道來長安也有四五天了,為何一直不上朝?難道他真的跟流言裏所說的那樣,做賊心虛了?”
李勣對著李承乾微微躬身,輕聲說:“啟稟太子,太子怕是忘了,秦將軍不過隻是從四品的明威將軍,還沒有上朝的資格。”
李勣這一巴掌打得夠響亮,李承乾聽了臉色是變了又變,他一拍桌子,怒道:“就算秦小道沒資格,那也要將戰報早早地呈現上來,李將軍難道還想掩著軍功不報?”
麵對李承乾的怒叱,李勣仍舊是一副雲淡風清的姿態,笑著說:“啟稟太子殿下,陛下離開長安的時候,曾有囑托,但凡跟邊關所有戰報一律用八百裏加急傳到陛下的行宮。如果太子不問及,可以不用稟報。”
又是一巴掌,而且這一巴掌打得李承乾兩個屁都不好放,隻能仍舊用怨毒無比的目光盯著李勣。
眼見李承乾如此,一直看在眼裏的魏征突然上前咳了幾聲,對著李承乾說:“太子殿下,既然秦將軍已經回長安,那明天就宣他進殿,好好彙報一下此番西南邊陲戰事。”
魏征一發話,李承乾的怒焰當即退了不少,他點點頭,隨後開始處理其他政務。
眼見李承乾沒有再針對自己,李勣則是微微垂目,不再說話。
此番李世民征戰高句麗,帶過去的將領基本都不是李勣、李靖一脈的。
主要原因是他們的軍功實在太高,如果再立下軍功,那就真的功高震主了。
同時,將李勣和李靖留在長安,也是另外一個意思,那就是鎮住太子,讓他不能亂來。
皇帝,畢竟是皇帝,即便是自己的親兒子,他也不會完全信任!
退了朝,李勣轉身就走,他剛下了台階,身邊就傳來了魏征的聲音:“李將軍,請留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