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歐洲各國之間也發生了新的變化。
永久中立國瑞士舉行全民公投,決定加入國聯。◇思◇兔◇網◇文◇檔◇共◇享◇與◇在◇線◇閱◇讀◇
迫於壓力,法國和比利時軍隊撤出了在一戰中占領的德國城市。德國並沒感到多高興,因為在不久後簽訂的邊境條約中,北石勒蘇益格被並入了丹麥國土。
土耳其發生革命,廢除了蘇丹,土耳其要實行民主,不在需要國王。希臘卻計劃舉行公投,決定是否再設立一位國王。
在意大利,墨索裏尼的戰鬥法西斯改名為國家法西斯黨,暗地計劃組織黑衫軍向羅馬進攻。
在慕尼黑,希特勒發表了一場又一場演說,並雇用一批打手成立了衝鋒隊。衝突,暴亂,隨時都有可能發生。
戰爭表麵結束,實際上,該解決的問題壓根沒有解決,矛盾始終存在,就像一座活火山,注定會再一次爆發。
第二百六十九章
歐洲局勢如何,暫時影響不到華夏。
十月中旬,德國與華夏就貿易等多方麵合作簽訂補充條款。
同月,首批德國工程師和技術人員抵達華夏。
《凡爾賽和約》對德國做出了種種限製,巨額賠款也造成了德國國內經濟困難,卻並沒打垮這個國家。強大的工業體係,陸軍總參謀部的核心,以及由俾斯麥一手創建的統一德國,依舊保存了下來。
因戰敗和其後種種不公平對待,仇恨的種子也在日耳曼人心中生根發芽。就算不是小胡子,也會是其他人,德國人的憤怒,總會找到宣泄的途徑。
這個途徑,就是戰爭。
正如法國元帥福煦所說:“這不是和平,而是二十年後的戰爭。”
最終,他的“預言”在一九三九年得到應驗。
抵達華夏的德國工程師將被安排在東西伯利亞的赤塔工作。新建的機械廠,飛機廠,和汽車製造廠都可以讓他們發揮所長。
隨著華夏對東西伯利亞的開發,煤鐵等礦產資源也源源不斷的輸送回國內。建立在赤塔的機械廠,首要任務就是發展礦山機械。研發過程中,華夏的技術人員遇到不少難題,有了這些經驗豐富,技藝嫻熟的德國人,算是解了機械廠的燃眉之急。
進入飛機製造廠工作的,除了二十五名技術工人,還有四十名德國試飛員。其中就有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二戰時的德國空軍元帥赫爾曼戈林。
一戰結束後,他本該到丹麥工作,聞聽德國政府招募“試飛員”,便和朋友一起報名,沒想到,工作地點竟然是在華夏。
在輪船上,戈林發現,這四十名試飛員全部是參加過一戰,有戰鬥經驗的退役軍人。
是計劃,還是巧合?
戈林不清楚,但他猜測到了某種可能,並開始對這次華夏之行充滿期待。
赤塔的汽車製造廠分為一廠和二廠,一廠主要生產卡車,二廠是拖拉機廠。德國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大多被“分配”到拖拉機廠工作,從事“拖拉機底盤和車身”的研究。隻不過,根據他們的研究成果製造出的“拖拉機”,沒在農田中發揮作用,全部被開上了戰場。
飛機試飛員,坦克駕駛員,還有以各種各樣名義來華的德國退役軍人,開始了在華夏為期五年的工作生活。
在此期間,外部的一切都與他們沒有關係,他們唯一要做的就是完成自己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