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節(3 / 3)

唯一能和美國扳手腕的就隻剩下蘇俄,但在造船技術上,卻始終是略遜一籌。

在美國佬忽悠星球大戰,又死命在經濟上下刀子之後,蘇俄再沒能力和美國較勁,加上國內矛盾集中爆發,最後隻得以解體收場。

李謹言對航母的了解,主要來自於後世。那時,航母已經成為衡量各國綜合實力的標準。但在當下,1919年,海軍強國普遍持有一種觀點,擁有巨艦大炮才是王道。排水量一萬多噸的航母不過是“雕蟲小技”,和偵查艦與運輸艦劃等號。

三年後各國簽訂的《華盛頓海軍條約》嚴格控製了戰列艦的建造,對其他種類戰艦的噸位和艦炮口徑也有嚴格的限製,卻允許各國采用停建的戰艦改裝航母。

可見,在這個年代,造航母易,造戰列艦難。

不可思議?

但這就是現實。

造航母,李謹言絕不是說說便罷。不趁著航母技術剛起步加大發展,難道要等到企業號驚豔世界再想方設法的追趕?

另一曆史時空中的1919年,華夏正掀起帝國主義瓜分狂潮,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被攔腰截斷。南北對峙,軍閥混戰,別說造航母,造艘炮艇都困難。

但在此時,李謹言不需要再麵對這些,對他來說,造船廠有了,材料有了,資金也不缺,唯一要解決的問題,隻有技術和人才、

大連和江南造船廠聯手,造出潛艇和輕巡洋艦,但是改裝航母……李謹言仔細斟酌,打算在進京前和大連造船廠的負責人好好談一談,

廖祁庭和孫家聯姻,在沒弄清宋家的企圖前,李謹言不得不慎重考慮和江南造船廠接下來的合作問題。現在國內一片祥和,經濟政治欣欣向榮,一旦出現問題,再打起內戰,幾年的努力很可能化為烏有。

不想看到這樣的結果,就隻能讓自己改變。

“少帥,我想遲些進京。”

“大概多久?”

“最長不超過十天,”對樓少帥,李謹言沒有必要隱瞞,將造船計劃和對宋家的想法和盤托出,“我想先和魏廠長溝通一下,至於宋家那邊,少帥就幫幫忙吧?”

“我把季副官留下,有事吩咐下邊的人去做。”

“我知道。”李謹言點頭,“事情處理好,我會盡快動身。”

不久前,第一批歐洲打工仔乘船抵達,船上除了退役軍人,還有一些學術方麵的人才和工程師。喬樂山和丁肇的實驗室要添人,李謹言也想看看,能不能從裏麵為造船廠挖出幾塊金子,沒有的話,銀子也行。再沒有,銅塊也好。

求賢若渴,絕對是李三少心情的最真實寫照。

“這種船……”樓少帥拿起李謹言翻給他看的畫冊,上麵是畫師按照大兵們的形容,加上一點想象,繪製出的航空母艦。

總的來說,這艘船更像巡洋艦,隻有船上加裝的飛行甲板格外醒目。

樓少帥擅長軍事謀略,對於新式武器的嗅覺也相當靈敏,例如坦克和飛機。眼前的這艘“怪船”卻讓他皺眉。

這樣的船,除了運輸和搭載偵察機,還能做什麼?火力比一般的巡洋艦更弱。海戰中,簡直就是活生生的靶子。

李謹言能看出樓少帥的疑惑,可他沒辦法解釋得更清楚。現在的海戰,要發現對手才能打起來,半個世紀後,海戰的模式和概念都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陸戰,他勉強懂得些皮毛,海戰,邊都沾不上。解釋不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