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節(1 / 3)

開了話題。趙連星最終也沒能從孫清泉的嘴裏問出個什麼來,隻得作罷。

南方聯軍的行動十分迅速,在作戰計劃定下的隔日,作為先頭部隊的南六省第二十二師便集合隊伍,撲向泰安。配合行動的還有粵軍第五十六師,桂軍第六十一師。於此同時,在最先燃起戰火的安徽境內,攻下安慶的鄂軍突然遭受到了贛軍和皖軍的聯合進攻,情況危急。被圍困在宿州的的魯軍也基本陷入了孤立無援,進入亳州的豫軍萌生退意,司馬大總統的一份電報卻徹底打碎了袁寶珊的小算盤,豫軍不能退!

雖然南北雙方目前爭奪的焦點在山東,但安徽同樣重要!若是能拿下安徽,便能威脅江蘇,屆時,進入山東的南方聯軍將時刻麵臨被徹底切斷後路,困在北方的危險,必將軍心不穩。

針對南方聯軍突然大規模調動,北方聯軍也立刻做出了回應,一方麵構築堅固的防線,將南方聯軍的先頭部隊牽製在泰安,給對方造成加大力度便能攻下泰安並北上濟南的錯覺,另一方麵利用本地軍隊熟悉地形的優勢,設伏或是繞到南方聯軍的身後,一股股的吃掉,削弱他們進入山東的力量,以便於最後的反攻!

就在此時,北方聯軍內部出了一件大事,山東督帥,北方聯軍名義上的副總指揮,竟然在仗就要打起來的時候跑了!還沒跑遠,跑去了德國人盤踞的青島!

“韓庵山昏頭了嗎?!”

北方聯軍內部所有將領都不明白韓庵山在想什麼,他就這麼丟下部隊,丟下副總指揮的名頭,跑了?他腦袋被石頭砸了嗎?

戰後,韓庵山矢口否認他是主動跑路,堅稱他是被敲暈裝進麻袋,一路“運送”到了青島,卻說不清到底是誰“劫持”了他,就連他身邊的警衛也不知道大帥到底是自己走的還是被人裝麻袋劫走的。

“韓督帥怯戰逃跑”一事一直成謎,畢竟臨戰退縮並不是韓庵山的性格,而且此次南北大戰本就由他挑起,北方聯軍實際上還是占據了優勢,他在此時跑路實在不合常理。

有人猜測韓庵山說的是實話,劫持他的是日本人,日本人和南方政府關係一向密切,或許是想借此動搖北方軍心。也有人說是北方聯軍內部的人幹的,經過此戰,山東必將易主,韓庵山是他人接手山東最大的障礙。反正他也隻是掛著個副總指揮的名頭,真正指揮軍隊製定進攻計劃的另有其人,他在與不在,並不會對聯軍產生太大的影響,還不如趁機搞臭他的名聲,把他徹底逐出山東。

實際上,就算沒有這一場鬧劇,韓庵山在山東的名聲也不怎麼好,最讓人詬病的,是他鼓勵民間種植大煙,並十分嗜殺。

韓庵山跑路的消息傳到了南方聯軍耳中,沒等他們高興,自己內部也出了問題。一夜之間,一篇關於南方政府與日本政府商談賣國條約的新聞,將南方政府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雖然最初刊登這篇新聞的報紙影響力不大,但接下來,廣州,上海,京城等地的各大報刊紛紛轉載,並言之鑿鑿的附言,此絕非杜撰。

至此,民間大嘩,自南京,馬關,辛醜,華夏在異族的逼迫下,簽訂了一份又一份喪權辱國的條約,卻全都比不上這份條約的苛刻與貪婪!

“喪權辱國,當真是喪權辱國!

“華夏之恥!”

“日本人浪子野心,妄圖滅我華夏!”

“駭人聽聞!”

一時之間,南北內戰的風頭竟然也被這份條約蓋過,處於輿論中心的南方政府變得焦頭爛額,鄭大總統更是在總統府的大門前被人扔了炸彈,幸好炸彈的爆炸威力不大,他距離又有些遠,隻是受了輕傷。警察當場逮捕了扔刺殺他的人,卻被周圍的民眾圍攻大罵,刺殺者被當成了英雄了,報紙上也對他多番報道,全部是同情的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