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最高的官署稱為內閣。
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廢丞相,罷中書省,仿照宋代製度,置華蓋殿、謹身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等大學士做皇帝顧問。又置正五品文華殿大學士輔助太子。明成祖即位後,召大學士入文淵閣參預機務,稱為內閣。此後,內閣在朝中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位居六部尚書之上,內閣大學士雖無宰相之名,卻有著宰相的權力。
清代將明代這一製度繼承下來,但因實權掌握在滿洲貴族手中,參與重要政務的人多由皇帝指定,並不一定是內閣成員,所以內閣的地位有所降低。軍機處成立後,軍機處掌握著實際的權力,內閣已名存實亡。不過,在名義上內閣仍為清代最高級官署,負責傳達皇帝諭旨、公布文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