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智若愚,適當地裝作不知道(1 / 2)

5、大智若愚,適當地裝作不知道

聰明是每個人都會欣賞的特征。其實,大智惹愚是另外一種聰明。在有些場合適當裝作不知道,不僅可以幫你化解危機,而且可以幫你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從而為你的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

“裝作不知道”就是人們常說的“大智若愚”,它的精辟之處不在“愚”而在“若”字。令自己處於“不知道”的位置,但這樣不是說自己真的什麼都不知道,而是一種應變。它的妙處在於“進可攻,退可守”,是一種處理問題的藝術。

下麵列舉幾個“裝糊塗”或“裝作不知道”的典型場合:

(1)用於挽回失言所造成的尷尬局麵

偶爾失言是每個人都可能犯的錯誤,但是失言往往是許多矛盾發生和激化的根源。因此,挽回失言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例如,剛剛畢業的陳敏正處於實習期章,為了向有經驗的鄧老師虛心學習,他決定讓鄧老師聽一次他的課,給他指出一些缺點。可是,發生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當他剛在黑板上寫了幾個字,學生中突然有人叫起來:陳老師的字比我們鄧老師的字好看!

頓時語驚四座,稚嫩的學生哪能想到,此時後座的班主任鄧老師是怎樣的尷尬!對陳敏來說,剛來實習就遇上這種難堪的場麵,確實讓人感到頭疼,以後怎樣同這位班主任共度實習關呢?以後有難處的時候又怎麼找鄧老師幫忙呢?……轉過身來謙虛幾句,行嗎?不行!於是,陳敏靈機一動,裝作沒有聽到,繼續寫了幾個字,頭也不回地說:不安安靜靜地看課文,是誰在下邊大聲喧嘩?

不料此語一出,使後座的鄧老師緊張尷尬的神情頓時輕鬆多了,尷尬局麵也隨之消除。

可見,陳敏在這裏就是巧妙地運用裝作不知道,避實就虛,即避開稱讚這一實體,裝作沒有聽清楚,而攻擊喧鬧這一虛象。這既巧妙地告訴那位坐在後麵的鄧老師我根本沒有聽到,又打擊了那位學生的稱讚興致,避免了尷尬的局麵。

(2)用於對付他人的詭辯

常言道:“事實勝於雄辯,掌握充分的事實依據是戰勝對手的有力法寶。”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在許多情況下,麵對巧舌如簧的人,常常讓人難堪至極——明知對方是謬論,卻又無法還擊。麵對此種情況,我們不妨使用——下“裝糊塗”這一辦事絕招。

有一次,劉強和管官都去給玉米施肥時,因豬糞離莊稼的遠近而爭執起來。劉強說:豬糞離莊稼近,便於莊稼吸收,莊稼肯定愛長。

管官說:讓你這麼一說,應該把莊稼種到豬圈裏,一定更愛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