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也正好遇到一個機會,能夠解決你的主要問題,你就要抓住機會,來個調整。
3.調整目標
大調整,指大目標、重大行動計劃的調整。如從新能源調整到房地產業,從私營企業經營模式轉到股份製模式。
有不少的成功卓越者在人生大目標上進行過重大調整。孫中山、郭沫若、魯迅,早年都是學醫的,但由於他們的生活環境及條件的變化,各自都先後進行了人生大目標的調整。孫中山後來投身政治,為推翻清王朝,創建中華民國,做出巨大貢獻,成為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魯迅轉而獻身文學,揭露國民的弱點,成為中國新文學的倡導者之一。郭沫若則亦文亦政,既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巨匠,又參加過南昌起義,擔任過新中國中央政務院副總理等高級領導人職務。
以上三個成功卓越者,都先後把學醫之誌強調整掉了。毛澤東早年想當好一個教師,學的也是師範,後來卻轉向鬧革命,成為大軍事家、政治家。王朔是當代中國市民文學的知名人物,可後來也改行從事影視公司經營工作,當起“總經理”來了。
由於人生大目標的變動,人生小目標、行動計劃自然要跟著調整。
人們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無非是根據當時當地的現實環境與自身某些主觀願望及其他相關條件。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實環境的變化、自身思想感情的變化、人生閱曆的增加以及其他條件的改變,人生目標有所調整便是自然的事了。如果過於僵化,一味地不改初衷,不根據環境條件的變化作相應的調整,則可能會限製一個人走向成功卓越。
一個人走向成功卓越,前提是社會需要與自身條件的許可。自身條件雖然可塑性比較大些,但也不能完全壓抑自己的個性。假若由於年輕、知識不足或其他原因當初選錯了人生事業目標,就應該在適當的時候調整過來,根據便是自己的興趣、愛好、個性和社會需要。
社會需要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在中國,20世紀上半期,民族獨立的需要,產生孫中山、毛澤東等一批民族英雄和政治領袖。
20 世紀70 年代,隨著毛澤東的去世,一個時代的結束,人們需求思想解放的欲望,造成中國新時期文學的繁榮。許多優秀青年當時爭往文學的羊腸小道上奔走。
改革開放打開國門之後,中國人開始以整個世界作參照看到自己的貧窮和落後,追求物質財富成為當代人們的追求需要。這樣的社會需要,便造就了一批令人矚目的成功企業家。
目前,中國的第一需要仍然是改變物質貧窮狀況,在這個基礎上,提高人民文化精神生活,提高生活品質,縮小與世界先進國家的差距。因此,在活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那些創造財富、搞活流通的工商企業家以及為企業家服務的政治家、律師、智力谘詢人員等仍是人們熱門追求的目標。
中國要全麵富裕,需要產生千千萬萬個工商企業家以及相關的其他人才。當中國經濟提高到一定程度,新的社會需要又會產生。
以上對中國社會的主要需要的粗略分析,對你的人生目標的調整會有啟發嗎?
小調整,指大目標或長期目標基本不變的情況下,調整部分行動計劃、工作方法、知識結構、時間安排以及個人生活、思想觀念、行為習慣等等。
比如,你可能要變換公司、單位、工作地點,調整行動計劃的先後順序,學習運用現代化設備與機器,提高工作效率,改變為人處世的態度與技巧,調整個人生活習慣等等。
漢朝開國皇帝劉邦,曾經聽從謀士的建議,大力調整個人生活習慣。《史記》中記載:“沛公(劉邦)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公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誌不在小。”個人生活習慣的調整,成就了劉邦統一天下的大業。
美國鋼鐵大王、企業巨子安德魯·卡耐基,一心撲在事業上,長期沒有建立家庭,因為他有一個深愛他的又極有能力的母親。母親亡故後,生活環境發生變化,年過五十的卡耐基及時進行了人生調整,與一位喜愛他的姑娘結了婚,有了一個能安心事業的新家庭。
不作及時的必要調整,使我們常常走下坡路時還不知道,等發生大問題時,往往為時已晚。
被稱為“中國第一莊”的天津大丘莊的前任莊主禹作敏,為大丘莊脫貧致富建立了輝煌的功業。可是,成大功後,他沒有及時調整自己的文化知識結構,沒有及時調整與周圍公眾、政府各部的關係,走上了一條草菅人命、與當局警察政府部門對抗的悲劇道路,真是可惜可歎!要成功卓越,就要審時度勢,睜大眼睛,不斷進行人生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