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企業我們還會見到這樣的情況——公司內部人員持股。究竟什麼是公司內部人員持股呢?它究竟對公司的運作起著什麼樣的作用呢?這就是本節所要介紹的內容。
首先,我們從概念上來看。員工持股(EmployeeSto),是指通過讓員工持有本公司股票和期權而使其獲得激勵的一種長期績效獎勵計劃。在實踐中,員工持股計劃往往是由企業內部員工出資認購本公司的部分股權,並委托員工持股會管理運作,員工持股會代表持股員工進入董事會參與表決和分紅。
我們再來看員工持股的主要作用:
1.奠定企業民主管理的基礎。
2.擴大資金來源,增加員工收入。
3.留住人才,為員工提供安全保障。
4.調整企業收益權,轉變企業約束機製。
從企業財務運營的角度,內部持股之利好有三點:
一是優化融資結構。內部持股實質上也是一種股權融資,也能夠擴充企業的自有資本,發揮企業融資結構的優化效應,企業負債率愈高、優化效果愈為顯著;
二是降低財務風險。由於內部持股的股東幾乎全是企業員工,企業的命運與其息息相關,因此與外部股東相比,他們更傾向於長期持有股份,即發揮了企業“股價穩定器”的作用,在當前瞬息萬變的資本市場,“股價穩定器”對於財務風險的降低無疑有著積極影響;
三是提升財務效率。內部持股模式下的職工除了作為勞動者外,還將以所有者的身份對企業未來的財務收益享有分配權。舉個例子:在實施ERP項目(ERP是EnterpriseResourg[企業資源計劃]的簡稱,ERP是針對物質資源管理[物流]、人力資源管理[人流]、財務資源管理[財流]、信息資源管理[信息流]集成一體化的企業管理軟件)時,一般員工將傾向於采取“事不關己、消極應付”的態度,但如果員工同時作為企業的重要股東,ERP成功與否將關聯著員工的自身財富,這顯然能極大地調動其積極性,提升財務效率。
然而,內部持股是把“雙刃劍”,既能殺敵無數,也能自損殆盡。從企業財務運營的角度,內部持股之弊端亦有兩點:一是弱化內部控製。股東與內部人員身份重疊,這與委員會的內部人職務分離的思想相違背,這顯然對內部控製機製形成削弱;二是導致治理危機。內部持股的引入,使得普通職工有了參與投票的機會,如果比例巨大,就有可能驅使董事會做出偏袒企業內部某方的決策。比如:美國有一些企業都深陷為退休員工繳納奢侈福利金的泥潭而無法自拔,其很大原因就是ESOP形成的退休職工持股會持有企業大量股份,能夠對董事會等高管決策造成偏向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