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為了貫徹配比原則,生產經營成本按其轉為費用的不同方式分為產品成本和期間成本,具體如下:
1.成本轉為費用的方式
費用是指應從營業收入中扣除的已耗用成本。企業發生的全部成本轉為費用的方式(即與收入配比的方式)分為三類:
(1)可計入存貨的成本,按“因果關係原則”確認為費用。
(2)資本化成本,按“合理地和係統地分配原則”確認為費用。
(3)費用化成本,在發生時立即確認為費用。
2.產品成本
作為期間成本的對稱,產品成本是指可計入存貨價值的成本,包括按特定目的分配給一項產品的成本總和。
“產品”在這裏是廣義的,不僅指工業企業的產成品,還包括提供的勞務,實際上是指企業的產出物,即最終的成本計算對象。
“分配”給產品的成本,可能是全部生產經營成本,也可能是其中的一部分。
3.期間成本
期間成本,是指不計入產品成本的生產經營成本,包括除產品成本以外的一切生產經營成本。
期間成本不能經濟合理地歸屬於特定產品,因此隻能在發生當期立即轉為費用,是“不可儲存的成本”。正因為期間成本不可儲存,在發生時就轉為費用,因此也稱之為“期間費用”。
無論是產品成本還是期間成本,都是生產經營的耗費,都必須從營業收入中減除,但它們減除的時間不同。期間成本直接從當期收入中減除,而產品成本要待產品銷售時才能減除。
第四,產品成本按其計入成本對象的方式分為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這種分類的目的是為了經濟合理地把成本歸屬於不同的成本對象。
1.成本對象
成本對象是指需要對成本進行單獨測定的一項活動。成本對象可以是一件產品、一項服務、一項設計、一個客戶、一種商標、一項作業或者一個部門等。
成本對象可以分為中間成本對象和最終成本對象。
2.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直接計入各品種、類別、批次產品等成本對象的成本。一種成本是否屬於直接成本,取決於它與成本對象是否存在直接關係,並且是否便於直接計入。
3.間接成本
間接成本是直接成本的反義詞,是指與成本對象相關聯的成本中不能用一種經濟合理的方式追溯到成本對象的那一部分產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