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

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棄疾已經64歲了。相比這個年紀“僵臥孤村”的陸遊來說,辛棄疾算是比較幸運,這年他得到再次啟用,被任命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準備北伐事宜。這年,曆史終於讓辛棄疾的北伐願望又看到光明,而且,這個時候,年邁的陸遊也在紹興老家閑居,兩位文學家就這樣“風雲龍虎會”。馬上步入耄耋之年的陸遊對辛棄疾一再鼓勵,並提出具體的建議。懷著萬千期待和壯誌雄心的辛棄疾開始王師北定中原的計劃。但是,僅兩年後,辛棄疾就受到排擠,被調任到鎮江,遠離了北伐的準備。在這種情形下,辛棄疾在鎮江府任上作《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表達自己的心情。

京口是三國時孫吳設置的重鎮,也是南朝宋武帝生長之地。所以,既然在京口的北固亭懷古,詩人一開始就從這裏的吳帝孫權和宋武帝劉裕說起。“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為何這麼多的人用典之時都好用孫權?東坡《江城子·密州出獵》寫道:“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陸遊《軍中雜歌》有“紫髯將軍曉射虎,嚇殺胡兒箭似椽”的詩句;而作者也點出“孫仲謀”。個人覺得一是孫權的確驍勇,少有非常人之事,後人用典必考慮;二可能是他們都有像辛棄疾這樣遊東吳故地,感慨隨之而發。

孫氏父子,起於江東,數年就成就東吳霸業,聯蜀抗曹,形成三國鼎峙的局麵,可以稱得上是千古江山。而千百年過去了,當年盛極一時的歌台舞榭,也淪為遺跡,到哪裏去尋找吳王呢?

“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小名。劉裕被譽為“南朝第一帝”,是劉宋政權的開創者。他曾兩度帶兵北伐,收複洛陽、長安等地,使南方出現非常難得的統一局麵。寄奴當年帶著“金戈鐵馬”,氣勢如虎,馳騁中原,是怎樣的一種豪氣?可是,誰知道,這樣的“南朝第一帝”也出生在斜陽草樹下的一個尋常巷陌?

詩人用這兩個典故,意在指出:無處尋覓的孫仲謀和尋常巷陌出生的劉裕,都是一代王朝的開創者,他們聰慧尤佳,也有進取之心,正是現在南宋當政者應該學習的!

從下片開始,作者繼續借助典故,來更加直接地指向宋廷的當政者。“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指的是南朝宋文帝匆忙北伐失利的故事。宋文帝正是“寄奴”宋武帝的兒子,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號。宋文帝繼位後,為了發揚父親偉業,聽信王玄謨的計策,以為北伐能夠“封狼居胥”。“封狼居胥”指的是漢朝名將霍去病在戰勝匈奴後,在狼居胥山舉行祭天大禮的典故。而宋文帝帶著“封狼居胥”的美夢匆忙地進行北伐,結果大敗,隻好“倉皇北顧”。辛棄疾為什麼要用這樣典故中套典故的方式來告誡準備北伐的統治者?他要告訴當政者:一定要準備充足,不能草草行事。不幸的是,果然被辛棄疾言中,在開禧二年(1206年),主持北伐事宜的韓侂胄沒有做充分的準備,就貿然北伐,結果金軍早有準備,宋軍大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