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淮望斷,關塞莽然平。

征塵暗,霜風勁,悄邊聲。黯銷凝。

追想當年事,殆天數,非人力。

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

隔水氈鄉,落日牛羊下,區脫縱橫。

看名王宵獵,騎火一川明。

笳鼓悲鳴,遣人驚。

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竟何成!

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渺神京。

幹羽方懷遠,靜烽燧,且休兵。

冠蓋使,紛馳騖,若為情?

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翠葆霓旌。

使行人至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

《六州歌頭·長淮望斷》張孝祥

南宋政權自建立起,“直搗黃龍,迎回二聖”就成為南宋時代大部分人的心願。與之相對應,文壇上收複故土、壯誌難酬、愛國豪情成為一時的主旋律。事實上,此時的詞作中提及愛國或者壯誌方有規格,引領文壇風向,稱得上佳作。姑且不管這種風格的不足之處,從曆史的發展來看,從南宋初南渡的李清照、朱敦儒等人到後來的辛棄疾、陸遊、陳亮等詞人,其詞作無一不印證這個特點。而在南渡詞人到辛棄疾等人的發展中,有一個非常關鍵的過渡詞人張孝祥。

《宋史》載:“張孝祥詞翰俱美。”張孝祥在作詞方麵以蘇軾為典範,極具豪放氣質,常用如神之筆表現豪情壯誌。其詞作既寫景抒情時揮灑自如,兼具愛國思想,因此,其詞多境界高遠,激蕩人心。

隆興元年(1163年),即位僅一年的宋孝宗開始了雄心勃勃的北伐大計。孝宗立誌恢複中原,先是為嶽飛平反,再者命令“中興四將”僅存的張浚來主持北伐事宜。但是,很不幸的是宋軍在符離遭到金軍阻擊,損失慘重,大敗。看到軍隊大敗,這時朝中主和派紛紛上書力主撤毀邊備,準備與金人和議。此時,正在建康任留守的張孝祥聽聞此事,慷慨憂憤,寫下這首《六州歌頭》。

上片從“長淮望斷”寫起,幾乎全是在寫景。作者站在淮河邊上極目遠望,看見的是撤掉淮河的邊防後,關塞極盡荒蕪。看看這寒風淒淒、邊關寂寂,哪還有北伐時期的塵土?看到這裏,作者不禁心情立刻黯淡下來。“黯銷凝”三字,集中地體現出作者對戰爭失利悲痛欲絕,卻又無可奈何,隻能黯然傷神的複雜心情。愛國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追想當年事”中的“當年事”指的是“靖康之難”。作者指出“靖康之難”是“殆天數,非人力”,“殆”是用來表示推測,和“大概”、“幾乎”同義。在這裏,很多人以為詩人因“愚忠封建思想”而把“靖康之難”的原因歸為天意。其實這是不準確的,不說愚忠思想,當時的有識之士都知道,“靖康之難”非天意而是人為原因造成的,何況作者呢?這裏,作者刻意用一個“殆”字,有兩層意思,一是人們都知道北宋被滅的真正原因,刻意不道出真相;二是相當於諷刺般的疑問,提出“靖康之難”大概是因為天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