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發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滿江紅·怒發衝冠》嶽飛

《滿江紅》是一個詞牌名,但在大多數人的心中,一提起《滿江紅》,就立刻閃現出嶽飛的這首詞來。嶽飛《滿江紅·怒發衝冠》廣為傳唱、婦孺皆知的原因,不僅僅是嶽飛的這首詞的豪邁氣概和愛國情懷,更重要的是他一生無以勝數的英雄事跡。

嶽飛一生短短39載,其事跡卻在千百年後鮮有人望其項背。公元1122年,20歲的嶽飛參軍入伍,當年就平定了陶俊、賈進等盜匪之亂;隨後,他先後在清水亭、新亭等地打敗金軍;32歲時,他揮師北伐,接連收複襄陽等六郡,被升為清遠軍節度使;33歲被封鎮寧崇信軍節度使、武昌郡開國侯;35歲,官拜太尉、宣撫使;38歲,他帶軍收複潁昌府等十餘州郡,先後取得郾城、潁昌、朱仙鎮等大捷;39歲,嶽飛先是領8000騎兵於淮西抗擊金軍,而後被授樞密副使……

紹興三年(1133年),嶽飛因剿滅李成、張用有功,被高宗授予“精忠嶽飛”的錦旗。其後,嶽飛連戰連捷收複了大片領土。紹興六年(1136年),嶽飛率軍先後攻占了伊陽、洛陽、商州、虢州等地,一直行軍到陳、蔡地區。但由於孤軍深入,援兵和糧草沒有應有的接濟,被迫撤回鄂州。返回鄂州後,嶽飛深感壯誌未酬,寫下這首《滿江紅》。

嶽飛開篇就寫道“怒發衝冠”,讓人不覺想起“完璧歸趙”中藺相如握璧衝向大殿柱子的場景。而現在,作者之於藺相如的怒氣,有過之而無不及。嶽飛哪來這麼大的怒氣呢?一怒,金軍亡國之仇,二怒朝廷之媾和決策,三怒朝臣不一心!想到這些,作者自倚樓上欄杆,看見急促的大雨都停了下來。這時,這個戎馬一生的將領抬頭望天,想起這些年的眾多經曆,不禁“仰天長嘯”:我的心願何時能實現?作為一個旁觀者,觀倚欄杆俯仰六合之態,聞此英雄之抑鬱言,必定為之動容。

“三十”和“八千”都為約數,“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一出,磅礴的氣勢又起,氣吞山河,豪情萬千。這句話不但將嶽飛自己半生的壯誌、功業做了形象的概括,而且寫出了功業建立之不易和他對功名的輕視。嶽飛曾說:“文官不愛財,武官不惜死,則天下太平矣!”他自己更是用把功名視作“塵土”的高風亮節做出了表率,至於用“不惜死”走過的“八千裏”路,則是無悔無怨。不僅如此,他還號召其他人,“莫等閑”,用自己的行動來護衛河山,不要等到頭發花白,才獨自嗟歎。其力挽大廈之即倒的豪邁和悲壯,像那麵“精忠嶽飛”錦旗一樣,感召著無數正義之士。

詞的下片伊始,直接說出“靖康恥,猶未雪”的現狀,提醒人們勿忘“國恥”。他更進一步,指出宋廷內部的矛盾,這不僅僅是主戰派和主和派的分歧,更多的是“私恨”。嶽飛用這樣的疑問句,呼籲眾臣形成“文不愛財,武不惜死,臣子息恨”的局麵,一心禦外敵。如果真能這樣,內部安定,那麼他則直駕戰車,“踏破賀蘭山缺,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盡管“餐胡虜肉”、“飲匈奴血”看似殘忍、野蠻,但這也是戰爭的殘酷,更為重要的是,作者通過這樣最原始的描述,表達的是收複故土的強烈願望!

從頭收拾舊山河,這還是作者收拾破碎山河願望的書寫。不過,在這裏,更多地體現出他恢複河山後去朝拜皇帝的想法。一個忠君愛國、文武雙全的將領曲折回蕩、激蕩鏗然的愛國、正氣之聲猶如一通戰鼓,在人耳邊經久不絕。

嶽飛的這首詞,以其豪邁、悲憤的風格不但激勵著千古中華民族的愛國心,而且每當內憂外患頻仍仍是感召一代代誌士仁人共赴國難的號角。一生戰功赫赫,死後名垂千古。《宋史》曰:“西漢而下,若韓、彭、絳、灌之為將,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並施如宋嶽飛者,一代豈多見哉。”其所言非虛。但有幾人看見這輝煌履曆後的鑿鑿之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