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多少英雄。曆史的車輪滾滾而逝,而在這車輪留下的軌跡中,最為耀眼的注腳無疑是那些數不盡的傳奇故事。人們常說:“以史為鑒,可知興衰。”可曆史並不是單單拿來借鑒或預知興衰的。“以史為畫,借古抒情”者也大有人在。一方麵,中國古代傳奇故事比比皆是,給人們提供了大量餐後談論的素材;另一方麵,中國文人的含蓄,也使得借古喻今或者“借古抒情”流行起來。所以,我們在讀到前輩所寫的關於曆史的文章時,首先要揣度其中包含的抒情意味,這樣,才算讀懂文章的真正主旨。

自然,這首《念奴嬌·赤壁懷古》題為“懷古”實為抒情。

北宋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蘇軾由徐州調任湖州,按慣例給皇帝上表“謝恩”。但由於蘇軾在其上奏的《湖州謝上表》中說了些“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等對當時如火如荼的“新法”頗有怨言的話,讓他在不知不覺中卷入了一場浩劫。

四個月後,北宋監察禦史台裏行舒亶、國子博士李宜之、禦史中丞李定等人,借著《湖州謝上表》裏麵的某些激進詞句和對當時出版的《元豐續添蘇子瞻學士錢塘集》中詩句的歪曲,對蘇軾展開瘋狂的彈劾,欲致其於死地。神宗皇帝得知蘇軾的這些譏諷新法和朝廷的詩句後,一時大怒,下令將蘇軾關入監獄並交由禦史台審問。

經過殘酷的折磨和無端的捏造,禦史台對於蘇軾的審問終於有了“結果”。十月十五日,禦史台向皇帝彙報蘇軾詩案的審理情況,結果,這一案件先後牽涉到司馬光、範鎮、張方平、王詵、蘇轍、黃庭堅等29位朝廷重臣或者社會名士。不僅如此,禦史台的人還奏請將蘇軾、司馬光、範鎮、張方平、李常等人一律處死。麵對這一無端栽贓,輿論嘩然,仁義之士紛紛進言,替無端受冤的人求情。當朝宰相吳充直言相勸神宗要珍惜人才,已經退居金陵的新法主持者王安石也同樣上書神宗直說蘇軾殺不得,就連重病在身的曹太後都為蘇軾說話。最終,在人們的積極營救下,元豐二年(1079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宋神宗將蘇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就是轟動一時的“烏台詩案”。

元豐三年(1080年)二月,蘇軾到達黃州。這年七月,蘇軾遊賞黃岡城外的赤壁磯,寫下這首《念奴嬌·赤壁懷古》。

詞的上闋,先從江水寫起,以“大江”、“浪花”,來比喻曆史的流逝,給讀者營造了一種極為廣袤而悠久的時空背景。站在曆史長河的岸邊觀看曆史上的風流人物,不免有一種時光倒流的“穿越”之感。“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一句,點出自己所處的地方,是三國赤壁之戰的遺址。緊接著,詩人看到這裏“亂石”堆成的險崖、“驚濤”擊打著岸邊,以及“卷起千堆雪”,隨即感慨道:這錦繡的山河,哺育了多少英雄豪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