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呂兩衰翁,曆遍窮通。

一為釣叟一耕傭。

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

湯武偶相逢,風虎雲龍。

興王隻在談笑中。

直至如今千載後,誰與爭功!

《浪淘沙令》王安石

偉大人物和普通人的差別,有時往往是一個機遇。誰會想到,助秦穆公稱霸一方的賢臣百裏奚,是當初被人從楚國的牛棚裏用五張羊皮換出來的;誰又能想到,掛六國相印的蘇秦,在被重用前,是個讓至親之人嫌棄的窮書生;又有誰知道,“戰必勝,攻必取”的韓信,當初在街邊尷尬地被羞辱。

相傳,被孟子稱為“聖之任者也”的伊尹,在被商湯任用前,是個耕於有莘之野的農夫,是在被商湯重用後,才幫助湯一舉滅夏建立新的商王朝。呂尚(薑太公)在遇到周文王之前,也不過是個“齊之逐夫,朝歌之廢屠”而已,任他滿腹才華,卻隻能在六十多歲時垂釣在渭水邊上。假使伊尹沒有遇見商湯,呂尚沒被文王尋訪到,那麼,隻能一個是躬耕在田的“耕傭”,一個是垂釣在漫漫渭水之畔的“釣叟”,很可能至此老死。他們的大起大落,曆經窮困和變通,是時勢造英雄的結果嗎?

湯和武王在任用了伊尹、呂尚後,風雲突變,商、周王朝的興衰都隻在笑談中了。千百年過去了,有人能比得上這二人的功勞嗎?這又是英雄造時勢嗎?

不管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不可否認的,伊尹、呂尚二人從普通的販夫走卒走向偉人聖賢,都是機遇恰當,並且他們善於抓住這樣的機遇,不僅為國君開辟新的王朝,而且助後來國君很好地守業,後人提到聖賢必不離伊尹、呂尚。而後來到王介甫是否也能和這二位相媲美呢?

列寧曾稱讚王安石(字介甫)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事實也大抵如此。

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還是度支判官的王安石向仁宗皇帝上了封“萬言書”(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對當時的政治腐敗的各種現狀做了毫不留情的揭露,請求皇帝對開國以來的各種政治、軍事製度進行變革,並提出“收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的方法來扭轉國力的積貧積弱,但未獲朝廷重視。從此之後,他的政途也發生了一些不順,在嘉祐八年(1063年),王安石終以為母親守喪為由辭官回江寧老家。過了一段時間,即位的宋英宗屢次召見王安石,他卻以守喪為由拒絕。但他並未因此而放棄改革的想法,也在等待時機。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宋神宗即位。抱負遠大的神宗皇帝越來越感受到宋王朝麵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重重困難,看到王安石的《萬言書》後,被他的決心和才幹打動。

熙寧元年(1068年),宋神宗召王安石共商變法大計,史稱“越次入對”。熙寧二年(1069年),神宗任命王安石為任參知政事,以“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的超人氣魄全權主持變法相關事宜,轟轟烈烈的“熙豐變法”(後人稱為“王安石變法”)開始了。

這首詞約作於“熙豐變法”施行,並小有成績的時候。王安石通過這首詞,把神宗皇帝對自己的支持和湯與伊尹、武王與呂尚相比,稱之為“風虎雲龍”。通過這首詞,作者一方麵為自己有著和伊尹、呂尚同樣的機遇和明君而得意慶幸;另一方麵,也是對自己推行的變法運動更大的肯定與鼓舞,直言“直至如今千載後,誰與爭功!”

這首詞雖然是懷古詠史類作品,但被歐陽修稱為“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的文學家王安石以一個政治家的親身經曆,和飽滿的真情來詠歎古之賢者,同樣也是自比,這樣的樂觀豁達是一般作品所不具備的。

可惜的是,到熙寧九年(1076年),由於王安石性格原因、用人不當和變法措施中的一些缺陷及強大的外部阻撓,變法運動最終失敗。但正如黃仁宇先生所說,王安石的變法思想,“是人類思想反抗的文明成果,正是這些成果,使人類有了擺脫野蠻統治的可能和方向”。

那麼,王安石的命運是時勢所造嗎?是的。他的引領的活動也改變著“時勢”嗎?答案也是肯定的。所以說,要“風虎雲龍”不僅僅需要抓住時機,還需要“曆遍窮通”培養才幹,這也是給我們後人的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