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顯,這首詩作於詩人被“賜金放還”離開長安之後,全詩字裏行間都洋溢著借酒消愁的苦悶感。雖然說一定程度上宣揚了消極的人生苦短及時行樂的思想,但是如果置身那個文化繁榮,人才濟濟的盛唐,滿腹才華無人問津,無處施展抱負,找不到歸宿感,隻有靠飲留名了,也就難免有縱情享樂的想法了。

在京城的兩年裏,李白大多時候是靠欣賞胡姬歌舞來排遣寂寞的,他寫過一首《少年行》:“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落花踏盡遊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將進酒》的第一句與第二句是漢樂府曲的固定格式,用“君不見”來吸引讀者與聽眾注意,李白用黃河之水和高堂白發來感慨時間飛逝。早上青絲晚上如雪,不論每日是毫無意義的混沌而過還是報效國家施展才華實現生命價值,逝者依然如流水,不舍晝夜。這一句“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已傳為千古勸酒的良句,更甚“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兩句又表現出詩人非常自信,相信每個人終將擁有自己的天地。“將進酒,杯莫停”這句於全詩的中間,起到了和“君不見”一樣的提醒效果,“鍾鼓”與“饌玉”都是富貴的象征,但在詩人眼中,家財萬貫也比不上長醉不醒來的愜意,體現了詩人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懷。

李白寫這首詩時,早已不是“帝賜食,親為調羹,有詔供奉翰林”的待遇。因此,他通過對陳思王宴會的向往與讚頌,也表現出了他希望遇到明君的矛盾、複雜心理。最後一句可看出五花駿馬、千金貂裘與鍾鼓饌玉一樣,對於詩人來說,隻是換取美酒的籌碼,詩人的目的隻有一個,就是長醉不複醒。

酒作為李白的標誌在他的一生中從未消失過,甚至有人研究稱李白的死因就是醉酒後溺水而死,李白在一段時間內與“草聖”張旭、詩人賀知章等八人常在一起飲酒,被稱為“醉八仙”,他的好友杜甫曾寫過一首《飲中八仙歌》:“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賀知章)……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李白)。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張旭)。”詩如其人,李白的詩,字裏行間總是充滿著和他本人性格一樣的灑脫與豪放,高興時“仰天大笑出門去”,不知不覺間“輕舟已過萬重山”;意氣風發時“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寂寞時“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詩興大發時又使力士脫靴,貴妃捧硯,禦手調羹。晚年皈依佛教,正因為俠、道、佛三種思想交彙出的血液在李白身體裏流淌,中國文學史上才有了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偉大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