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優秀的員工是“習慣”煉成的(1 / 3)

第十章 優秀的員工是“習慣”煉成的

一個養成了良好工作習慣的人,對工作有一種親和心理,會從心底裏把工作當成自己的第一需要,使它變成一種樂趣。他的下意識會隨時隨地支配他按照平時習慣了的套路做那些與工作相關的事,使之在不知不覺中,把事情做得輕輕鬆鬆、有條有理,工作的過程也隨之變成了享受快樂的過程。

人生需要規劃,工作需要計劃

認識自我是至關重要的,隻有在“知己”的基礎上,才能有選擇性地“知彼”,進而規劃未來的方向,明確具體的實施細節。

當我們來到職場,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熟悉,其次就是要規劃。如果我們的職場人生沒有規劃,我們就會像沒頭蒼蠅一樣,到處亂撞。職場規劃,是對我們工作的一種負責,這樣一來,有助於我們養成良好的習慣,讓我們能夠保持良好的工作習慣,進而取得更大的成功。

曾任Google、微軟全球副總裁的李開複早在11歲時就留學美國,但他起初卻並不是學計算機的。

1979年,李開複進入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政治科學”專業。兩年的學習讓他知道自己的興趣並非在政治方麵,而在選修的計算機課上卻表現出驚人的天賦。大學二年級,他作了一個當時對於自己而言影響重大的決定:轉係。這就意味著他將從一個全美排名第三的專業轉到一個名氣低落的專業。

但是,李開複聽從了內心的選擇,毅然選擇了計算機專業。而這個決定,改寫了他一生的軌跡。

在我們選擇工作的時候,要選對方向,選對方向之後,要學會釋放自己的激情,讓激情成為我們奮鬥的動力。如果我們真的有能力,又能合理規劃自己,我們就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酒香不怕巷子深,我們要做的就是學會統籌規劃,不管是短期規劃還是長期規劃,我們都要做好,這樣,我們才能取得大的成功。

人生的每一次嚐試都是痛苦的,也許我們還沒有做過規劃,但是當我們選擇了規劃,就要按照規劃要求的去履行,這樣,我們才能取得別人難以企及的成功。有的人認為,未來很遙遠,自己的計劃永遠難於變化,所以,他們選擇了破罐子破摔,選擇了放棄。而正因為此,他們才會在職場中漫無目的地行走,最終依然是最平庸的人,一無所成。

張亞東是某大學曆史專業的一名學生,畢業之後的張亞東打算放棄本專業,另謀出路,為此,他看上了一家廣告公司,於是,他就去查閱了和設計方麵有關的資料。張亞東憑借著自己在中學時積累下來的美術基礎,就自己手繪了幾個簡單圖樣,並且為這些圖樣準備了一些文案策劃。等到張亞東把自己的文案背得滾瓜爛熟之後,他就去麵試了。

麵試官經過一番麵試發現,雖然張亞東設計的作品一般,但是他卻很有文化底蘊,而且設計理念獨具匠心。麵試官看到了張亞東的與眾不同之處,於是當即錄用了他。

大學畢業生可塑性是很強的,他們懂得變通,並且能夠在新領域去認真學習。

無獨有偶,法律專業畢業的李子雄,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名法官。大學期間,李子雄學習非常刻苦,他的專業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李子雄的文筆不錯,於是,他又選修了第二專業——文秘。司法考試的時候,由於報考人數太多,最後,李子雄不幸沒有考過。

李子雄本來想到公檢法單位去麵試,但是,沒想到這個行業競爭太過激烈了,最後,他選擇了放棄。經過仔細思考,李子雄覺得自己的文字和口才都還不錯,就想要到一家雜誌社擔任采編工作。

經過一番麵試,麵試官發現李子雄的反應很快,而且文筆和口才都還不錯,絲毫看不出他是法律專業科班畢業的,最後,李子雄被這家公司錄用了。

人生每時每刻都要麵臨選擇,既然要麵臨各種各樣的選擇,我們何不做一番準備呢?何不真正做到有備無患呢?人生需要抉擇,更需要自我規劃,如果我們認為工作已經足夠安逸了,沒有必要再做任何其他事情了,那就錯了。其實,工作都是相通的,隻要我們認真努力去做,把工作當成習慣,終於一天,我們就會取得一番成就。

如果把我們每個人的職業生涯比作一次旅行,那麼在出發之前就要先設定好我們的行走線路。這樣既不會錯過夢想已久的地方,也不會經過千辛萬苦的跋涉卻到達了自己並不喜歡的景點。一個人如果沒有個人職業生涯規劃,也許最終也能找到滿意的工作,但在時間、精力等方麵的成本無疑是事倍功半的。如此說來,隻有在充分認識自我的基礎上了解職業現狀,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用最低的時間成本找到適合每一個人發展的職業之路。

職業生涯規劃是以既有的成就為基礎,確立人生方向,提供奮鬥策略。一般來講,職業規劃是通過準確評價個人特點和強項,評估個人目標和現狀的差距,進而確切地定位個人職業的方向、認識自身的價值並使其增值,增強自身的職業競爭力。

我們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才能對工作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我們要找到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揚長避短,這樣,我們才能對工作產生興趣,而這種興趣也終將成為一種習慣。

人生貴在自知,認識別人容易,認識自己卻很難。想要把自己分析透徹,然後定點定位再走進職場,是非常困難的。但是,對於職場人生的第一次出擊,慎重是必不可少的,認真分析自己,認真分析工作,找到最適合的,我們才能做最好的自己。

職場“濫好人”的習慣不可取

2010年中旬的時候,王寶強、徐錚主演的電影《人在囧途》上映,收到了很好的反響,有人說這部電影是搞笑的,又有人說是溫馨的。但是我們更情願說,這部電影所要表述的是一個“善”的主題。

先從村長原諒李成功撞傷老太婆,然後,村長又大發善心,用拖拉機送他們去漢口;接下來,乘務員氣喘籲籲地找到李成功,把他丟失的錢包送了回來;一個女騙子騙了錢,卻是為了治療孩子們的眼睛……電影中的種種情節,體現的是一種與人為善,雖然這部電影有時很搞笑,有時又很溫馨,但是,我們更認為這部電影給我們講述一個與人為善的故事。

不僅《人在囧途》中在談人的善心,就連劉思偉的成名曲《找個好人就嫁了吧》也在弘揚好人的獨特美好。但是,好人就真的會有好報嗎?

好人不一定會有好報,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對於職場中的員工來說,絕對的好人是不存在的。這就好比以前非常著名的理論——木桶理論。木桶理論說的是,在一個完好的木桶裏麵放滿水,木桶的每塊木板都非常整齊,而且毫無破損。如果木桶的一塊木板不齊或者出現漏洞的話,木桶中的水就會流出來。木桶裝水的多少,取決於不是最長的那塊板,而是最短的那塊板。

工作中的我們又何嚐不是如此呢?如果我們想要對公司裏每個人都非常好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不可能做到麵麵俱到,把自己的善心平均發放給每個人。我們必然會有自己主觀的想法,如果我們覺得某位同事和自己的性格相投,就會比較喜歡他,如果我們看一位同事比較不好,就會有些厭惡。我們每個人都是俗人,不可能看到眾生平等,因而做到博愛無間。

既然我們無法做到博愛無間,就應該學會拒絕。我們不是超人,不能出現在別人需要的時間地點;我們也不是哆啦A夢,我們沒有它那樣神奇的口袋……我們隻是最好的自己,既然無法滿足所有人,何不選擇一些和自己誌趣相投的同事深入交往呢?

白雪前些日子打電話回原來的公司向老同事問好,不料同事的一句客套話就把她的好心情攪沒了,她分明聽見有人在電話那頭訴苦:“天氣好熱呀,你走了,都沒人給我們買可樂了。”現在想想,白雪真的很後悔,要是當初剛進公司時不順從那幫懶人,後來就不會有那麼多的麻煩,落了個不得不離職的下場。

白雪剛進公司時,覺得自己是個新人,一定要趕快融入辦公室的小圈子裏麵去。於是她刻意地巴結同事們,每逢休假日值班,隻要誰開口,她都答應,為此不知浪費了多少個休假日,久而久之都變成值班專業戶了;平時上班,白雪總是早早就到了,收拾台麵、打掃辦公室,隻要誰說一句“沒吃早餐好餓呀,有沒有什麼東西填肚子?”白雪就趕緊拿出自己買的牛奶麥片,送到他們手上;炎炎夏日,白雪還經常買些冰鎮可樂帶給大家喝。她成了大家公認的“大好人”。

但是,隨著白雪身上的“新人”標簽漸漸被摘掉,她的工作也漸漸繁忙了起來,這讓經驗還不夠豐富的白雪有些應付不過來。因此,白雪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工作上,不再像以前一樣幫同事們擦桌子、掃地、買早點了。可沒想到的是,她這一“撂挑子”,同事們卻開始紛紛抱怨了起來,有的還當著白雪的麵開涮:“哎呀呀,我們小雪也是公司的老人了嘛,年紀不大,還真有老員工的做派了。來來來,辛苦一下,幫我把這份材料送到經理室去吧。”沒辦法,礙於情麵,白雪隻能耐著性子繼續當他們的勤雜工。

不僅是同事們拿她當“服務員”,白雪的頂頭上司也會時不常地讓她做些額外的工作,這些事說是工作,但其實絕大多數都是上司的“私事”。同事們有不合理要求,白雪還能以一句“那不是我分內事”推托,但頂頭上司開口了,白雪就真的隻能硬著頭皮上了。

有一次,白雪的頂頭上司派她去車站幫忙接一個親戚,雖然白雪手頭有一大堆工作要做,但還是答應了下來。結果,她剛一出公司的大門,就被出差回來的老板撞了個正著。當時正是上班時間,老板張口就問:“白雪,你這是去哪啊?”這是去替上司辦私事,白雪哪敢實話實說?於是她隻能硬著頭皮編瞎話,說是出去招工。

結果,老板後來從別人那裏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把白雪叫過去狠狠地訓了一頓,說她身為人事部職員都不能做到“誠信”二字,又怎能管理他人呢?再說,你的工資是誰發給你的?你憑什麼在工作時間去給別人辦私事?

在老板眼裏留下了這樣的壞印象,還在公司待下去隻會自討沒趣,於是白雪遞交了辭職申請,老板也並沒有挽留她。“人見人愛”的她就這樣黯然離職了。

我們常說,距離產生美,這不是毫無根由的,與同事相處,保持適當的距離是應該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私密空間,不要等到別人厭惡的時候再幡然醒悟。我們都不是超人,有些事情是我們力所不能及的,既然無法完成,就要選擇適時抽身而退。

不做濫好人,濫好人會傷人,更會傷己,努力做好自己,為未來發展打下堅實基礎,這樣,我們的職場才會步入正軌,不被人際關係所累。

充當濫好人,不僅會讓自己感覺累,還會讓同事產生一種理所當然的狀態,認為你對他們好是理所當然的。當然,他們還會有忌憚心理,認為你對他們好是有所預謀的。濫好人不好當,當了之後還會產生習慣,所以,做不做濫好人要好好斟酌一下,切記不要發善心做惡事。

找對人,成功才會跟你走

在人生中,我們很容易被一種環境或者某一些人影響,這些環境和人物多半與我們的工作有關。我們要想在公司裏迅速地取得進步,就必須找到對我們有幫助的人,找到能提高我們能力的環境。如果我們總是習慣性選擇錯了人、選擇錯了環境,隻會把自己置於刀口浪尖,到那時,我們就不可能在職場中繼續取得發展。

工作中,找對人是非常重要的,試想一下,找到一個能在工作上對你有幫助的人,你在工作上一定會比沒人幫助的時候,更得心應手。所以,當我們剛進入一家公司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尋找一些比自己優秀的人,不管這個人是會不會幫助你,隻要你找到了這樣的人,並向他靠齊,我們才能在職場上少走一些彎路。

陸源和辛娜是一起來到一家公司做銷售的,他們兩個人的能力差不多,並且都是應屆畢業生。

陸源每天都努力工作,就連坐公交車的時候也在翻看著產品的資料。隻是盡管陸源非常努力,卻並沒有為他換來多少回報。好幾個月,他的銷售額度連公司的最低標準都達不到,這就表示著他要麼選擇辭職,要麼選擇扣掉一半的底薪繼續工作。

而辛娜則與陸源不同,她在上班第一天,就了解到,公司裏麵有一個銷售業績非常好的王宇,他一個月能夠拿到獎金兩萬元的提成,這對於初涉職場的辛娜來說,簡直就是一個天文數字。

一想到自己可能會得到那麼多的錢,辛娜的工作激情瞬間被點燃了,但是有激情固然是好,她不知道如何做卻是一個大問題。為了能夠盡快掌握工作要領,辛娜就主動去找王宇請教。

雖然王宇和辛娜是同事,但是同行是冤家。如果他把辛娜教會了,那麼,他賺的錢就會越來越少了。所以,王宇果斷地拒絕了辛娜。遭到王宇拒絕的辛娜並沒有放棄,她開始注意王宇每天的工作程序。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辛娜終於在第二個月迎來了自己的第一筆訂單,有了好的開頭,辛娜感覺自己的工作動力越來越大。半年之後,辛娜就成了新一批員工中的佼佼者,她現在可以拿到六七千元的提成,而陸源仍然在工作崗位上步履維艱,他甚至已經開始萌生辭職的念頭了。

陸源和辛娜的起步相同,但是半年之後,兩個人的差距卻相差巨大。這主要是因為辛娜找對了人,她把“熟手”王宇當成了學習的對象。而陸源之所以職場失意,是因為他不懂得和別人交流,總是覺得靠自己就可以成功,但是事實卻遠不止如此。

猶太經典《塔木德》中有一句話:“和狼生活在一起,你隻能學會嗥叫,和那些優秀的人接觸,你就會受到良好的影響。”真正要成長,要迅速地成長,就要找到一個榜樣,再找到一個適合自己成長的團隊,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在職場中走得更遠。

傑克·韋爾奇是通用電氣總裁,被人稱為“世界第一CEO”,他認為,他之所以取得輝煌的成就,很大一部分要歸功於他在工作中所結交到的朋友。他在自己的人生傳記中寫道:“我身邊的貴人總是會在我身邊出現,幫助我、扶持我,陪我度過一個又一個關卡。”

韋爾奇剛來到通用電氣工作的時候,曾經因為公司吝嗇而選擇辭職。但是,當時他的上司魯本·賈多福非常欣賞他。當他聽說韋爾奇想要辭職的時候,就主動邀請他共進晚餐。席間,賈多福多次勸說韋爾奇留下來,並且答應了韋爾奇的加薪要求,並且,賈多福支持韋爾奇的做法,認為他是在為自己爭取利益。

賈多福的一番話,深深觸動了韋爾奇,韋爾奇決定繼續為通用公司效力。

1963年,韋爾奇正在進行化學實驗,沒想到實驗失敗,差點炸毀整棟大樓。當時,他的產品事業部主管是查理·李德,當韋爾奇向李德報告時,身為化學家的李德隻是微笑了一下,並沒有責備韋爾奇,反而幫助他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繼續鼓勵他。李德的做法更堅定了韋爾奇奮鬥的決心,這次經曆,讓韋爾奇體會到了領導者的力量。

和韋爾奇要好的朋友還有公司前任副董事長赫姆·魏斯,他也是韋爾奇生命中的貴人。身為領導的魏斯和韋爾奇關係非常好,可謂無話不談,他一直幫助韋爾奇去和公司高層溝通,甚至在關鍵時候,魏斯還不斷舉薦韋爾奇,為他提供一個很好的發展空間。而正是因為有了魏斯的幫助,韋爾奇才得以成為通用電氣公司的CEO。

回想起自己的經曆,韋爾奇說:“我的成功,全部來源於我身邊的朋友,是他們無私的幫助,讓我一步一步由稚嫩走向成熟,不然的話,我仍然是當初那個默默無聞的我。”

團隊是一個集體,它不會因為我們的加入而改變,但是我們卻有可能因為加入團隊而改變自己。很多新員工初涉職場的時候,總是喜歡和自己的難兄難弟抱作一團,而對一些公司的元老則會產生一種排斥心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