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多帶他長長見識:“視野”教出20年後誌在四方的男孩(3 / 3)

胡煜廣博的見聞,最終幫他叩開了牛津的大門。在牛津大學的麵試中,話題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既有中國、英國經濟領域的熱門話題,也有涉及能源、環保的問題。胡煜平時涉獵甚廣,知識麵較寬,自然對答如流,被錄取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這樣的孩子,有哪所名校不喜歡?所以,多讓孩子行“萬裏路”吧!

2.把世界的概念裝入男孩心中

氣魄大方能成就大,對男孩子來說,他的知識可以不豐富,但是胸襟不可以不寬廣。隻有胸懷世界,才能成大器。而想要胸襟寬廣,他們就必須視野更寬,對這個世界有著充分的了解。

比如,家長可以給男孩一個小地球儀,對照著為他講一講世界上的各個國家,各個地區的名勝古跡、風俗民俗,各個國家的經濟情況及發展趨勢等。而對於中國來說,這幾年是多災多難的幾年,先是輕易不見雪花的南方突降暴雪,後來又是汶川地震、青海玉樹地震,緊接著又是甘肅舟曲特大泥石流。通過地圖,可以讓男孩從小就培養愛國情操。通過這些知識的了解,孩子就會明白這個世界到底是什麼樣的,自然會比其他小朋友看得更深、看得更遠。

3.讓男孩直觀地接觸這個世界

很多事物隻通過電視畫麵或網絡是根本不可能完全體會到的,因此,父母要給男孩創造機會,讓他直觀地接觸這個世界,讓他親身去經曆一些事情。這樣他才會得到更好的認知,對各種事物的感知也才會更加深刻和牢固。

所以,父母要扭轉思維方式,不要認為隻有閉上門死讀書才是學習,隻有電視網絡才能開闊視野。要有計劃地讓孩子到外麵去,讓他直觀感受這個世界。像公園、動物園、植物園、廣場、田間等都是好地方,在這些場所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動手能力,這比在家中和學校看書會有更好的和不可替代的效果。

如果父母擔心孩子的安全,那麼隻要教給孩子自我保護的意識和方法即可,千萬不要麵麵俱到。因為如何自我保護及自救,正是男孩們必須要學習掌握的內容之一。父母不是孩子的拐杖,有些事,必須讓他自己體會!

帶著孩子“上山下鄉”,讓他體驗另一種生活

據《中國日報》報道:今年“五一”勞動節期間,生活在廣東湛江市區的不少家長,都帶著孩子到農村去,讓孩子在田間參與勞動,並與農戶一起喂養家禽,以此培養小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

為什麼這些家長要這樣做?原來事情是這樣的:孩子們放假後,經常相約上網、看電影、甚至泡酒吧。因此,陳傑跟幾位家長決定,“五一”勞動節帶孩子來農村勞動兩天,借此機會鍛煉一下他們的意誌。這次同來的有5個家庭,孩子們都是同班同學,平時就是很要好的夥伴,每到假期都喜歡一起玩。

開始時,孩子們都不願意到農村,覺得不如在家裏玩“偷菜”遊戲有趣。有些孩子從小就以為農村很髒很臭,因此非常排斥。

然而,當這些孩子到了農村後,才發現並不是自己想的那樣。他們發現,現在的農村到處都是綠油油的,道路也很幹淨。當他們自己親手喂養家禽,和農民伯伯一起在農田勞動時,就有了一種自豪感。

經過學習村民在田間除草、施肥、采摘等農活,這些孩子們,漸漸對勞動產生了興趣,還認識了許多隻在書上見過的莊稼作物。幾個孩子還相互比賽,看誰幹得好,誰幹得快。而且他們很快和當地的孩子們就打成了一片,玩得很熱鬧。

回到城裏,他們把自己的勞動日記寫上微博,附上皮膚被曬黑的勞動照,向博友們“炫耀”。在他們看來,這次“下鄉”活動,比玩電腦、看電影更有意思!

現在的很多孩子一直生活在城市裏,過著衣食富足的生活,很多人沒有到過鄉下,韭菜和麥苗不分,並不是什麼稀罕的事情。這樣的孩子,很顯然在有些方麵是存在不足的。

那些從來沒有到過鄉下感受一下的孩子,不僅僅缺失了田間的認識和勞動這一課,他們往往還不能切身感受到勞動的苦和累,也就同樣體會不到收獲後的喜悅。有的孩子鋪張浪費,毫不珍惜父母給他提供的良好條件,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沒有體會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所以,我們越是愛孩子,就越是應該讓他體會“下鄉”的感受。通過這樣的活動,孩子們就會拓展視野,了解到這個世界並不全是鋼筋水泥構成的。這其中的好處,不僅可以讓他們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還可以讓他們看看外麵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有時候,走出去,男孩們才會發現自己是“坐井觀天”,鄉下的風景很美好。

1.讓男孩懂得“知足”

沒有感受過農村生活的孩子,有時總會陷入這樣一種思維:所有的糧食,都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所有的水,都是很容易就得到的。因此,他們自然鋪張浪費,自然不懂得珍惜。

對於這樣的孩子,我們非常有必要讓他們感受農村。我們要讓他們明白,現在擁有的一切,都不是輕鬆就可以得到的。

小軒是學校裏的“明星”,每天一身名牌,在學校大手大腳,“豪爽”得很,不喜歡的東西隨手扔掉……

對於此,爸爸勸誡過多次,可小軒卻說:“爸爸,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我這是幫你花錢呢?你那麼多錢不怕發黴嗎?”把他爸爸氣得夠嗆,卻又無可奈何。

該怎麼糾正孩子的這個毛病呢?爸爸決定帶孩子回農村的老家,讓他看看農村是怎麼生活的。

看到老家裏有些生活條件差的家庭裏的生活,小軒大吃一驚。他們村子沒有自來水,每天都要去很遠的地方挑水喝;鄰居家的小妹妹衣服已經穿了兩年,有地方都打了補丁,可是到現在還舍不得扔。相比他們,自己竟然還不知足,小軒感到很慚愧。

回家後,小軒像是變了個人一樣,再也不大手大腳了。

2.讓男孩跟農村的孩子交朋友

帶孩子到農村,除了能讓孩子體驗一下農村孩子的生活,給在城市中被嬌慣的孩子上一堂生動的教育課,還可以讓孩子的社交圈子更廣一些,交些小夥伴兒。而與身邊的朋友相比,農村的小朋友會在生存技能方麵更具優勢,這正是城市孩子缺乏的。

暑假期間,爸爸帶慕楓到了鄉下的老家。很快,他就跟當地的孩子混熟了,不僅跟他們一起去小溪流摸魚,在山坡上玩耍,還經常幫他們放牛打草。有時候還給他們講城裏的事情,探討學習上的問題。離開時,慕楓跟孩子們難舍難分,最後他們彼此留了通信方式,約定以後經常書信聯係,交流學習上的事情和身邊的趣事。

3.還給男孩天真自由的天地

農村長大的孩子,活動的天地非常廣大開闊,從小就可以在土地上爬,接觸地氣,長大了,在田間小路上跑跑跳跳,甚至翻田埂,爬樹爬竹……這種天真爛漫的生活,是城市孩子所缺乏的。

與此同時,農村和諧的鄉鄰關係,也給了孩子良好的成長環境,同一條街,同一個村,甚至是同一個片區的人們互相之間都認識,家長出門走到哪裏都有人打招呼、聊天,孩子自然也會在耳濡目染中學習如何與人交談。

當孩子的玩伴增多時,便會成群結隊上山采野果吃、上樹掏鳥窩……而這些也都是一種不錯的經曆。

4.增加男孩的常識

鄉下有城裏的男孩難得一見的東西,可以增加他們的常識。比如,放牧過黃牛和水牛,就會明白兩者不同的習性;拔草喂養兔子,就能分辨出哪些草是兔子愛吃的;觀察水田裏的蝌蚪長成青蛙,就了解了兩棲動物的某些習性;灌木叢樹枝樹葉上,可以辨認出青蟬、灰蟬、紅蟬,還有天牛、綠金龜子、黃金龜子、七星瓢蟲等。

如果在山上,還可以看到灰毛鬆鼠、野鴿子、長尾雉,運氣好的話還可以撞見肥肥笨笨的土撥鼠或者機靈的野兔,等等。這一切,都是城裏孩子所沒有接觸過的!

其實,現在很多孩子的父母,當年也都是從農村裏走出來的。相信對於當年農村的生活,如今的你一定會無比感激,它教會了你很多生活的真理,做人的真理。既然如此,我們為何不讓男孩子也感受一番呢?

讓孩子學習名人成才的經曆

劉文強自幼跟著爸爸學習乒乓球,可是有一段時間,他卻再也不願意學習了。爸爸問他:“文強,你為什麼不願意打乒乓球了?”

劉文強說:“爸爸,我現在的水平已經很高了,在學校裏我是最好的。而且,每天練球,太單調了。”

聽完孩子的話,爸爸沒有反駁,而是打開電腦,找了一段視頻。視頻上是一位用腳彈琴的年輕人,他失去了雙臂,然而奏出的樂曲卻比很多健全的人都要動聽。

看完這段視頻,文強非常吃驚。這時候,爸爸說:“你知道麼?你現在離高手的水平還差的遠!打乒乓球跟彈琴是一樣的道理,隻有用功苦練,哪怕是先天條件不足,也能出成績。和他比,你的條件多好,可是你卻還喊累,還驕傲自滿。”

劉文強慚愧地低下了頭,說:“我明白了,我會更加努力的。”

此後,劉文強更加刻苦地訓練,後來在當地的中山杯比賽中獲得了青少年組的冠軍。

俗話說得好:“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想要在某個領域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必須要有過人的毅力和辛勤的汗水,夢想一夜成名是不現實的事情,沒有努力的付出積累,又如何擁有強大的競爭力呢?然而,如今的孩子們卻越來越害怕苦和累,在興趣過後就逐漸懶散,很多有天賦的男孩都半途而廢。

很多父母會抱怨:“孩子一開始很喜歡籃球,還哭著鬧著讓我給他報了培訓班。怎麼才練了一個星期就嫌累了呢?”是呀,孩子的熱情一旦過去了,他們也就失去了繼續拚搏的動力。如此,又怎麼可能做出不俗的成績呢?

其實,孩子最大的動力不是來自於父母的施壓或者物質獎勵,更不是一時的興趣所致,而是內在的動力。如果父母能夠讓男孩看到那些名人成功背後的艱辛,讓他的視野擴大一些,他們就會明白付出才有收獲的道理,進而迸發出強大的動力,喚醒體內的積極因素。

那麼,父母該如何讓男孩從這些人身上學到成功的“訣竅”呢?

1.善用對比,讓男孩看到差距

讓男孩學會對比,不僅跟那些名人對比,還可以跟身邊的小朋友、甚至是家長對比,從中讓他感受到自己的不足,讓他覺得自己的不足之處很“丟人”,從而促使他積極改變。

有一次,鄭華的媽媽和幾個朋友一起吃飯,她帶上了鄭華一起去。去之前,媽媽對鄭華千叮嚀,萬囑咐,一定要禮貌地跟阿姨打招呼,不可以講髒話,有其他小朋友要懂得謙讓……

但是在吃飯的時候,鄭華把這些都拋在了腦後,一把就把自己喜歡吃的菜直接拉到麵前。旁邊的阿姨給他夾菜,他連謝謝也不說,隻顧埋頭大吃。

媽媽雖然當時沒有發作,但是回到家之後,給他講了周總理的故事。告訴他,周總理和藹可掬,對他人十分尊敬,要是別人遞給他東西,他會用雙手去接,並且微笑道謝。有時,總理身邊的工作人員與他相遇時,他們讓總理先走,總理卻站在那邊,笑著讓工作人員先走。

然後,媽媽說:“兒子,你覺得你的表現比起周總理來怎麼樣呢?這時,鄭華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於是主動要求媽媽監督,他也要做個“小紳士”。

2.幫男孩找到“偶像”

想讓孩子產生奮鬥的決心,那麼就必須讓他找到自己的“偶像”。沒有一個成功人士是輕鬆成就夢想的,他們的付出超出了常人的想象。而男孩子正善於模仿,倘若他看到偶像曾經的奮鬥史,自然也會燃起鬥誌向偶像學習。

有一個小男孩,是某位影星的影迷。這個小男孩不怎麼喜歡學習,可是整天卻幻想著自己能夠考出一個好成績。

於是,媽媽給他找來了這個影星的影片。告訴他,這個影星當年是跑龍套的。多年前,他在《射雕英雄傳》中扮演了一個小兵,為了增加一點點戲份,他請求導演安排梅超風用兩掌打死他。結果卻被告知,隻能被一掌打死。

媽媽跟小男孩講:如果他想提高成績,必須要像這個影星一樣,先打好基礎,不能因為現在的成績差失去勇氣和鬥誌。結果,這個小男孩真的把自己當成了當年跑龍套的那個影星,開始變得非常刻苦和努力。

偶像的力量是無窮的,尤其是對於那些正處於追星年齡的男孩子。當然,父母要幫助他選擇正確的偶像,別讓孩子因為此反而誤入歧途。

3.用“成就感”激勵孩子

有些父母喜歡用物質獎勵的方式激勵孩子,肯定他們的成績。誠然,這是一種不錯的手段,但是,不要讓物質獎勵成為一種常態。畢竟,物質獎勵給孩子的動力不是那麼充足。甚至時間長了,孩子會以為自己表現得好就是為了獲得物質,從而扭曲了正確的認識。

其實,要讓孩子獲得強大的、源源不斷的動力,“成就感”就是不錯的選擇。比如,孩子功課順利完成,父母可以表揚孩子學習努力;孩子得了高分,父母可以告訴孩子,你離考上大學的目標又近了一步;孩子懂得為父母分擔家務,父母可以欣慰地告訴他,你真的長大了,我們很高興,等等。

相對於物質獎勵而言,這種成就感更能激發孩子的上進心,使他們更樂意“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

冰心說過:“成功的花,人們隻驚羨她現時的明豔!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很多人成功之前,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像輪椅上的張海迪,中年失聰的貝多芬,雙目失明的海倫·凱勒寫出了流傳世界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些人物成功的背後,無不付出了辛勞的汗水。所以,讓孩子的眼界開闊些,多看看這些偉大人物的奮鬥史,而不是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睡大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