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多帶他長長見識:“視野”教出20年後誌在四方的男孩(1 / 3)

第8章 多帶他長長見識:“視野”教出20年後誌在四方的男孩

孔子曰:“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確,隻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坐在井底的青蛙,隻能看到井口大小的天空,永遠不會知道外麵的世界有多大。父母要想培養出20年後誌在四方的偉岸男孩,就要多帶他長長見識,開拓視野,而不是將他永遠關在巴掌大的家裏。

大自然是最廣闊的課堂

草長鶯飛的三月,爸爸媽媽利用周末帶樂樂去近郊的野外遊玩。媽媽說:“今天我們去傾聽大自然的聲音!”小樂樂興奮異常,他一直在幼兒園上學,還沒有去過郊外呢。

到了郊外,媽媽引導樂樂:“兒子,聽到沒有,那嘩嘩、嘩嘩的聲音是什麼呀?”

樂樂說:“媽媽我知道,那是小溪流水的聲音,小溪很開心,它在唱歌呢!”

媽媽領著樂樂走過小橋,沿著一條鄉間小路,向一座小山上攀登。微風吹過嫩綠的小草,令人心曠神怡,樂樂開心地笑著、跳著。

媽媽讓樂樂注意聽著蟲鳴鳥叫,讓樂樂用心捕捉微風吹過樹梢的聲音、注意觀察拔節的小草……

下山的時候,他們還發現了一群在山坡上吃草的山羊。一走近它們,它們就“咩咩”叫著跑到路邊的草叢中去,樂樂開心地學著它們的叫聲,返回了城裏。到了家裏,樂樂跟媽媽說:“媽媽,下周我們再出去玩好不好,我還想看看農民伯伯是怎樣種田的!”

一位外國教育學家曾說過:“大自然是世界上最有趣的教師,它的教益無窮無盡。”在大自然中,人人都是兒童。在大自然的懷抱中,不僅孩子會感到無憂無慮,就是大人也會卸下生活和工作中的疲憊,蕩滌心靈。中國著名的兒童畫家溫泉源也曾說:“我為孩子們畫畫,畫故事連環畫,畫童話插圖,就得像孩子那麼想,那麼看,於是嘛,也就有一顆童心啦!”

是的,父母要讓男孩健康快樂地成長,同樣也要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體會孩子的快樂,分擔孩子的憂愁。而經常帶孩子走進大自然,則是營造這種氛圍的最佳選擇。

大自然是一個美麗的世界,它的千姿百態,勝過世界上任何一位教育專家。父母帶孩子走進大自然,可以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培養孩子對事物的直觀感受,而且從中得到心靈的淨化。朝霞晚露、小橋流水勝過最優美的語言;山川河流、原野沃土是大自然奉獻給孩子最寶貴最生動的“教材”……

所以說,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實地觀察、感受,不僅能讓他增長知識,還能陶冶情操,美化內心世界。相對於整日關在家中的孩子,經常接觸大自然的男孩視野更加寬闊,心胸更加寬廣,誌向更加高遠。

當然,帶著孩子走進大自然,這絕不是走馬觀花這麼簡單。以下幾點,我們必須要注意。

1.讓大自然成為親子關係的紐帶

譚征的爸爸是個奉行“大男子主義”的人,嚴厲有餘,親切不足。因此,從小譚征就跟媽媽更親近,而跟爸爸日益疏遠。

一個周末,媽媽出差了,爸爸不知道該怎樣跟兒子度過這一天。於是,他決定帶著譚征到野外去玩,爸爸帶上漁具,帶上給兒子買的風箏出發了。譚征看到綠油油的草地,興奮地打起了滾。

大自然讓人放鬆,譚征好像忘了爸爸的嚴厲,拉著他放風箏。看著快樂地奔跑著的兒子,爸爸終於放棄了自己釣魚的想法,從兒子手裏接過風箏線,迎風奔跑過來。他突然覺得:“經常帶兒子出來玩玩,還真不是什麼壞事!”

父母們多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玩耍,更容易跟孩子“打成一片”,營造和諧的親子關係,這樣更有利於平時的家庭教育。所以,在投入於大自然之中時,父母就不要再繃著臉,不要再刻意表現出嚴肅了。學著去放鬆,和孩子打成一片,這時你就會發現:原來自己離孩子的距離並不是那麼遠!

2.在大自然中發掘男孩的想象力

媽媽帶著元元到植物園春遊,見元元對那些五顏六色的花兒很感興趣,就問他:“花兒為什麼會開放啊?”

元元說:“花兒睡醒了,想出來看太陽。”

媽媽又問:“花兒喜歡春天還是冬天呀。”

元元說:“春天,春天暖和,冬天會感冒的。”

媽媽又說:“元元喜歡花嗎?”

元元說:“喜歡,下次來的時候我把玩具帶來,讓它玩,跟它交朋友。”

在孩子的眼中,大自然是非常美妙的,可以說,大自然有利於觸動兒童的靈感,打開兒童思維的閘門,激發他們豐富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正是孩子創新思維的基礎,因此,父母要盡可能多地讓孩子接觸大自然,讓孩子擁有超越天空般的廣闊的思維。

3.讓孩子在大自然中暫時忘記煩惱

孩子也會有困惑和煩惱,但有的孩子因為沒有類似的經驗,可能會長時間地糾結於某一個問題。在這個時候,父母可以帶他接觸一下大自然,讓他暫時忘掉煩惱。

比如,當孩子遇到一個難以抉擇的問題時,父母可以帶他出去爬山,告訴他:“人生就像登山,平坦和崎嶇的道路都有。有些事情一時不能選擇,那麼就出去走走,暫時忘記它。等你到了山頂,說不定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豁然開朗了。”這樣,當孩子遇到問題時,就不會感到迷惑,而是采取暫時放一放這種方法找到答案。

4.讓男孩在大自然中呐喊

呐喊是一種宣泄情緒的途徑,人在鬱悶的時候可以高聲呐喊,在激動的時候可以大喊,在開心的時候依然可以通過呐喊表達。尤其是當看到孩子陷入鬱悶之時,更應鼓勵他在大自然中大聲宣泄出自己的情緒。

建成高考失利,隻能上一個專科學校。為此,他把自己關在屋裏,整天愁眉苦臉。爸爸見此,就讓他背上背包,跟自己去爬當地的一座山。在路上,建成憋著一口氣,腳下生風,很快就把爸爸拋在了後邊。

等到爸爸到達山頂的時候,發現建成在那裏大喊:“我一定會更努力的!這是一個新的開始!我要加油!”

爸爸欣慰地笑了,他知道兒子已經走出了陰影,從此會大踏步地走向未來。

呐喊,可以提振精神、給人勇氣,特別是鬱悶的時候,呼出積鬱在胸中的濁氣,就是蓬勃新生的開始。因此,父母在男孩失意的時候,可以給他創造一個呐喊的機會,而空曠的原野和高高的山頂,就是不錯的選擇。

總之,讓孩子投入大自然獲得放鬆,讓他“暫時忘記”煩惱,這有助於培養男孩自我調節的能力。所以,隻要有機會,你就一定要帶著孩子走進自然,讓孩子在天與地之間感受前進的動力!

讓孩子從電影中汲取營養

王玉剛意外地當上了班長,但是他自己卻顯得一點也不高興。爸爸好奇地問道:“小剛,好多人都爭著當班長,為什麼你當上班長卻這麼垂頭喪氣?”

“爸爸……”王玉剛張了張嘴,卻又把話咽了回去。

“哎,你這孩子是怎麼了?你還沒麵對同學們呢,就這麼不敢說話!”

王玉剛吞吞吐吐地說:“爸爸,不是我不想當,隻是……隻是我想到以後要在那麼多人麵前說話,我就感覺害怕……”

聽了兒子的話,爸爸沒有出聲。他明白,王玉剛從小性格就比較柔弱,想憑借三言兩語就喚起他的勇氣是不可能的。可是,究竟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敢於接受班長這一職務呢?

第二天,爸爸買了一大套《霍元甲》、《黃飛鴻》的光碟,每天都陪王玉剛看上兩集。他想到,武俠片裏的那些大俠曾經也有過柔弱,但是經曆了一些事情後,他們變得堅強,最終更是萬人敬仰。讓孩子看看這些,是不是也會有一定的效果?

一個月後,爸爸欣喜地發現,王玉剛的眼神不再像過去那麼孱弱,說話也有力了許多。於是他急忙問道:“小剛,現在對班長這個職務還反感嗎?”

“不了,我現在特別喜歡。”

“為什麼?之前你不是很討厭嗎?”

“我以前是不敢當,可是自從看了這些武俠片後,我才發現做一個班長,比霍元甲他們遇到的問題簡單許多。人家黃飛鴻都敢一個人打洋人,而我卻連班長都不敢做嗎?要是那樣,我可真不配當李連傑的影迷!”

通過經典武俠片,王玉剛能夠感受到一種力量在體內不斷沸騰,這就說明,武俠片能夠給人堅強的暗示,讓自己不再懼怕問題,而是鼓起勇氣接受挑戰。

電影給孩子帶來的感覺是直觀的,全方位的。通過電影,孩子能夠看到這個世界的縮影,受到強烈的暗示。孩子在看電影的時候,會無意識地給自己“對號入座”,拿電影裏的人物和自己對照,希望自己擁有他們的優點,而規避他們的缺點。

男孩都有一個“大俠”夢,所以,如果在電影裏看到一個正麵人物,而自己的行為和英雄人物的形象發生衝突時,他就會明白自己做得不好,從而改變自己,讓自己向著理想的人物形象靠攏。

因此,相比較其他的教育方式,聲、光、電全方位結合的電影對孩子的輻射更強、影響也更深。如果父母能陪著孩子一起看適合他們的電影,讓孩子從電影中的人物身上得到力量,那麼他們就會自覺地為自己尋找榜樣。

當然,父母要明白的是:看電影並非是上“政治課”,這其中還有很多的細節需要注意。

1.為男孩選擇合適的電影

現代社會,電影是一個巨大的產業,每年都有不少新作品麵世,由於我國還沒有電影分級製度。因此,哪些適合兒童看,哪些適合成人看還需要父母自己斟酌。一般來講,影城都會指出哪些是兒童電影,比如《裏約大冒險》就很適合孩子看。諸如那些過於血腥暴力的電影,即使再有教育意義,也還是讓孩子少看為妙。畢竟,孩子的認知能力有限,不可能像大人一樣,刻意洞悉電影的內涵。

2.引導男孩從電影中獲得教育

與講故事一樣,電影也能給孩子帶來暗示,比如,武俠片中的大俠勇敢正直、勇於擔當、不屈不撓的精神,堅強如鐵的意誌,等等,這些都是如今獨生子女所缺乏的。而孩子對偶像、榜樣會格外崇拜,所以自然而然地,他們就會受到引導,用“大俠”的標準要求自己。

小霸王小胖看了動畫片《哪吒腦海》之後,回家的路上一直沒有吭聲,爸爸問他:“怎麼了,不高興嗎?”

“不是,我昨天抓了小麗的辮子,把她弄哭了,我是不是不對呀?”

“為什麼這樣問呢?”“因為哪吒幫助小朋友降伏惡龍,送他們回家,並且也從來不欺負小朋友。為了保護村民,他不顧自己,可是我卻欺負別的小朋友。”

“你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很好,那你是不是應該跟小麗道歉呢?”

第二天,小胖放學回來,興衝衝地跟爸爸說:“爸爸,我今天向小麗道歉了,我還幫她蕩秋千呢,我們現在是好朋友了。”

3.別把電影當“政治課”

電影對男孩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營造一種心靈情境。父母切不可操之過急,如果想通過一部電影對男孩進行立竿見影的教育,把電影當成了“政治課”,讓男孩帶著完成“任務”的心情去看,那麼隻會適得其反。

星期天,小旭興奮地拉著媽媽說:“媽媽,媽媽,你答應我今天去看電影的。”

“好的”,媽媽說,“聽說影城最近在放一部愛國教育片《小兵張嘎》,媽媽帶你去看好不好。”

“好啊好啊。”小旭說,“是小八路的故事嗎?”

“是的。不過,看過回來你要寫觀後感,知道嗎?不能白看。”

“啊?還要寫作文啊。那算了,我不去了。”小旭悶悶不樂地回了自己的房間。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需要慢工夫,家長不可急於求成,讓孩子在看電影中接受教育是很好的想法,但是強製孩子寫觀後感,隻能引起孩子的逆反。有感而發,這樣的觀影日記才是最有效果的。

4.幫孩子認識“反麵”教材

一部電影裏麵,有好人自然有壞人,有正麵影響自然也有反麵事例,對於電影中的反麵教材,家長要讓自己的男孩引以為戒。比如,某些電影形象表現的懶惰、貪婪、暴力、不思進取,等等,家長一定要旗幟鮮明地告訴孩子,那些行為是不可取的,需要他們在自己的身上堅決杜絕。

電影的藝術,是任何人都無法抵擋的。所以,通過電影來教育孩子,這比說教更有效果。當然,在為孩子選片的時候,我們可不能輕鬆大意,不要讓那些不健康的電影影響了孩子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故事,是兒童認識世界的一個窗口

小虎長得虎頭虎腦,可是就是不肯自己吃飯,總是讓媽媽喂他。為了改變他的這個習慣,媽媽想出了許多辦法,但效果都不明顯。這天,她聽取了一位教育界朋友的建議,給小虎講了《小河馬吃飯的故事》。

每天吃飯時,小河馬就圍好飯兜兜,等著媽媽來喂飯。小青蛙看見了,就笑話小河馬:“呱呱呱,小河馬,難為情,吃飯還要媽媽喂。”小河馬聽了,頭一歪,嘴巴一撅:“就要媽媽喂。”

有一天早晨,媽媽把飯做好了,有事要出門,就讓小河馬自己吃。可小河馬就等媽媽回來喂他,太陽老高了,媽媽還沒回來,小河馬餓得直哭。小青蛙隻好來幫忙,可是他個子太小了,小河馬嘴巴又大,喂了半天才喂了一口,累極了。小河馬不停地大哭:“媽媽快回來呀,喂我吃飯呀!”

小青蛙著急地說:“小河馬你自己動手呀,你快自己吃飯呀!你可以試試,很簡單的!”小河馬聽了小青蛙的話,小心翼翼地拿起勺子,一口一口地把飯全吃完了。小青蛙高興地說:“小河馬真能幹。”媽媽回來了,看到小河馬吃飽了飯,和小青蛙一起玩得那麼開心,媽媽也高興地笑了。

聽完這個故事之後,小虎眨巴著眼睛說:“媽媽,我也要像小河馬一樣,自己吃飯。”

孩子們都喜歡聽故事,他們經常喜歡幻想自己就是故事裏的主人公。聽到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的孫悟空,他們會幻想自己就是那個降妖除魔、一身正氣的齊天大聖;聽到不怕犧牲,把敵人帶到包圍圈裏的王二小,他們又會幻想自己就是那個勇敢機智的放牛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