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讓孩子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2 / 3)

獨立生活能力是人生存與發展的基本能力,這種能力不是天生的,要從小加以培養。為了改變孩子一切依賴父母的狀況,讓他們了解父母的辛苦與不易,將來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父母應該舍棄那種過分的溺愛之情,給孩子創造一些機會,放手讓孩子嚐試生活。

現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在物質方麵是富裕的一代,而在人身自由方麵卻受到很多限製。許多家長對孩子的過度照顧,剝奪了孩子做事的機會與義務,使孩子漸漸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習慣,以為別人為自己做什麼都是應該的,不懂得體諒和關心他人。因此,父母不要過多地幹涉孩子的活動,要尊重他們“自己來”的願望,凡是孩子自己能辦的事都要讓他自己去嚐試。嚐試是孩子學著獨立的開始,是孩子邁向自立的第一步。還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間,讓孩子從小學會鍛煉,至少不要在他跌倒的時候就毫不猶豫地將他扶起,而要讓孩子自己獨立地站起來。

憐子之心,人人都有。但是愛憐不能缺乏理智,不能愛得太盲目,父母能夠替代孩子一時,卻無法替代一世。隻有早日放手,讓孩子學會自己照顧自己,讓孩子用自己的腳走路,才是正確的選擇。比如,孩子學著切菜,父母不必太擔心他會割破手指,在旁邊看護著;隻要教他方法,讓他練習,自然就學會了。父母還可以讓孩子自己整理書架、書桌,自己布置房間,有條件就讓他單獨睡覺。隻有父母“離開子女”,才能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作為合格的父母,所給予孩子的最美好的東西,就是教會他們生存和生活以及創造的能力,而不是滿足、嬌慣或溺愛、放縱,這樣才能給孩子一個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才是真正愛孩子。

生活不會一帆風順,挫折對每個人都是難以避免的。父母不可能永遠扮演孩子的避風港,為孩子提供免於傷害的保護。孩子需要接受挫折的考驗,需要經曆失敗的洗禮,才會逐漸適應生活、適應社會。在孩子的嚐試過程中,每一個細節,都會給孩子一種平凡而真實的教育。我們不必擔憂孩子會因為一次被水燙疼、一次將衣服穿反、一次把碗打破等,就不願進行新的嚐試。這正是挫折賦予孩子的未來的本錢,它可以讓孩子懂得做事要毫不氣餒、再接再厲、永不放棄,體驗到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取成功的喜悅,在未來的日子裏笑對人生。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大膽、能幹的孩子,是由既放心又放手的勇敢的家長培養出來的。

父母必讀

※ 提供機會,讓孩子盡情體驗。在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可以讓3~6歲的孩子自己去決策,自己去做了,比如進餐、選衣服、分配看電視和玩玩具的時間、收拾房間等。在做的過程中,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去體驗、去成長,爸爸媽媽可以成為幕後的把關者。

※ 營造寬鬆的氛圍,學會耐心等待。成長需要時間。孩子們可能拿著筷子卻夾不起飯菜;可能想穿衣服卻找不到衣袖的入口;可能想親近某個夥伴,卻被別人討厭;再或者想下棋,卻亂走一氣。不要要求孩子第一次就做得好,他們需要時間。當他嚐試的時候,等著他、鼓勵他。如果遇到早上趕著上班,那麼請早點叫孩子起床,給他充足的時間。當他苦惱的時候安慰他、幫助他。當他進步的時候,表揚他、激勵他。相信孩子在爸爸媽媽的支持下會成長得很好。

※ 要求積少成多,讓孩子逐步獨立。要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對孩子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們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難度也不一樣。爸爸媽媽可以幫他們安排一個進度表,一樣一樣地學,逐漸增多。比如可以先學自己用勺吃飯,做到不灑出來;再學自己端飯、添飯,讓孩子知道根據自己的需要添合適的量;接著是端湯、使用筷子……這樣,孩子就漸漸能獨立完成進餐的所有活動。

※ 教給孩子必要的方法。個人事務不是想做好就能做好的,它需要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比如,穿褲子就需要先看褲子的前後,坐下來,把腿伸進褲腿裏;想玩小朋友的玩具,就需要和別人協商,想辦法征得同意,而不能搶;玩玩具就得知道玩具的特性和相應的規則。因此,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予適當的方法引導是必要的。

細節6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就讓他自己去做

葳葳上學時忘了帶手絹,老師問她為什麼忘了,她振振有詞地說:“都怪我媽媽,她一早上又做這又做那,竟然忘了給我帶手絹!”

看到葳葳絲毫沒有意識到忘帶手絹是自己的事,還怪到了她媽媽的頭上,老師簡直哭笑不得。本來每天自帶手絹是孩子自己要記住的事,但由於媽媽缺乏這方麵的教育意識,把孩子的一切事情都包辦了,所以,葳葳認為這是媽媽的事,不是自己的事。

新世紀擺在家長麵前的重大挑戰,既不是新技術革命,也不是經濟發展,而是青少年一代的道德問題,責任意識問題。

跨世紀人才需要博學多才,有快捷獲取信息的能力,有終生學習的觀念,有自我發展精神,有與人協作能力等,所有這一切都離不開責任感的培養。一個道德情感貧乏,缺乏責任感的人是不會真正關心他人,無法與人真誠合作的,也是無法適應未來社會的。重視習慣培養,特別是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是現代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培養小學生的責任意識與良好行為,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認真負責的良好習慣,是基礎教育的任務之一。

引導孩子在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同時,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對生活積極樂觀的態度,從中發現生活的美好進而更加熱愛生活,是新世紀家庭教育的新課題。

但很多家長疼愛孩子,願意替孩子承擔一切,這種情況十分普遍,甚至連孩子在學校裏正常的集體勞動也插手。

在某小學的教室裏,一群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又是擦玻璃又是拖地,把學校安排給孩子的大掃除勞動全部代勞了。

原來這天是小學開學第一天,學校組織學生參加集體勞動,打掃教室內的衛生,但家長們心疼孩子,越俎代庖,不僅把學生的工作包攬了,還把老師的工作搶了過來。一個老師說,開學要學生做集體勞動時,都可以看到這樣的景象。隨便看看,就見教學樓的每間教室裏都有幾名家長在做衛生。

二年級教室內,七八名家長正忙碌著,一位大爺站在桌子上擦玻璃,大爺一邊擦一邊告訴站在下麵的孫子別亂跑。教室內的其他窗戶上也站著家長,他們手持濕抹布,用力在窗戶上擦拭。一位教師正指揮著小學生們把桌子上的土擦掉,一名家長看見自己的孩子拿起了抹布,急忙走過去從孩子手中搶過抹布,親自擦了起來。與孩子相比,家長幹活的速度非常快,於是每當孩子在老師的指揮下拿起笤帚或抹布,家長就從孩子手中奪過這些勞動工具,以更快的速度掃地、擦桌子,而孩子隻能站在一邊看著家長在教室裏忙碌。

在另外一間教室裏,老師安排學生掃地並擦桌椅,老師的話音剛落,家長就你搶抹布我拿笤帚地幹了起來,不一會兒教室就被打掃幹淨了。見老師還站在窗戶上擦玻璃,這些家長不由分說又登上窗台,快速地擦了起來,而老師隻能任憑這些“熱情”的家長在教室裏忙碌。

這些家長都是自願來的。他們覺得孩子太小,做衛生不放心,再說這一點活兒,家長三兩下就做了,不必要孩子來做。

學校校長對於家長的這種“包辦”也很無奈。一般學校在上午宣布下午要做掃除,家長下午就行動起來,而且每次來的人還不少。學生們隻不過是做些掃地、擦桌子等簡單勞動,根本無需家長代替。家長如此“關心”孩子,實在是有些做過頭了。

21世紀需要培養自立、創新的人才,對於培養未來人才的全麵素質來說,勞動技能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家長和老師往往忽視孩子的勞動教育,不重視對孩子的勞動習慣的培養。

在家裏,孩子有舒適的生活環境,特別是獨生子女家庭對孩子更是大包大攬,使得孩子動手的機會減少,生活自立能力降低。

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讓他自己去做。”勞動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小越媽媽教女兒很有一套。小越出生後,媽媽還是按照從前的生活方式,隔三差五跟同事逛街、購物,每天定時上網、遊戲、去俱樂部健身。

為此,小越爸爸還經常提醒小越媽媽要多把心思放在孩子身上,不可以再像以前那樣隻顧自己玩兒了。

小越媽媽卻得意地反駁說:“咱們家小越學習成績不比別人差,而且這麼聽話,何必還每天管東管西?教育孩子嘛,把握大方向就行了,管得越多,她越會產生抵觸情緒,到時候,反倒說什麼她都不愛聽了。”

小越爸爸一聽,也覺得是這個道理。

小越媽媽對待女兒,簡直可以說是個不折不扣的“懶媽媽”。因為媽媽從來不陪小越做作業,也不會一字不漏地幫小越檢查作業。在小越做作業之前,媽媽會先告訴她:碰到不會做的題要自己多動腦筋,媽媽有媽媽的事,不要動不動就叫媽媽,因為媽媽不可能隨叫隨到,很多事要學著自己解決。

小越媽媽還對小越說:“以後睡到半夜,如果自己跑到被子外麵去了,感覺冷,要學會自己拉被子。媽媽也要睡覺,睡著了哪裏知道幫你蓋被子啊。”小越很優秀,自從媽媽教會了她自己蓋被子後,她還真自己把自己照顧得挺好。

隨著小越逐漸長大,她力所能及的事也多了起來,媽媽很快把她發展為做家務的最得力的幫手。每周家裏的清潔大掃除,她能幹的活媽媽都給她留著。平時,她散放的書、鞋子,以及吃完零食後堆在桌子上的垃圾,媽媽見了也不斥責她,即使小越作業本忘了收在書包裏,媽媽也不會去訓導她並幫她收起來。為此,小越曾因此吃過虧而付出了代價——有一次小越忘了帶家庭作業本,被老師罰抄了好幾遍課文。受了懲罰的小越,自那以後就改掉了丟三落四的毛病。每天東西收拾得整齊有序,再也不亂放了。不單單如此,她還會經常反過來“教訓”媽媽:“媽媽,你的東西怎麼不收拾好?”“媽媽,你的衣服放洗衣機裏呀!”媽媽便裝著很聽話的樣子,樂嗬嗬地按小越的指點做好。小越這時候會很得意,媽媽便趁機表揚她。得到表揚的小越,便越發能幹了。

父母必讀

※ 首先從培養孩子做家務的意識入手,讓孩子先觀察爸爸、媽媽、奶奶在家做家務的情形,慢慢地孩子知道了在家裏要做哪些家務,是怎樣做的;其次與孩子談談,讓他們意識到家務勞動的必要性。

※ 孩子生長在不同的家庭裏,所受的家庭教育也不同,有的家長注重孩子的勞動教育,但有不少家長過分溺愛孩子,包辦一切,致使孩子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比較差,所以家長必須意識到勞動的重要性,讓孩子在家庭中積極參與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

※ 實施勞動素質教育,培養了孩子的情操,鍛煉了孩子的動手能力,發展了孩子的思維能力。

※ 家長可以進一步把這項內容深化,為培養新時代的孩子的動手能力作出更大的努力。

細節7為孩子創造良好的責任環境,促進孩子責任感的發展

軍軍媽媽上了一天班,回到家裏,感覺很累,看到軍軍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於是叫道:“軍軍,幫媽媽拿雙拖鞋!”

軍軍隻顧自己看電視,理也沒理媽媽。媽媽當時心裏感到很難過,平常為軍軍付出這麼多,什麼事情都不讓他做,幫他打點得好好的,現在叫他拿一下拖鞋他竟然裝作沒聽到。

責任感是孩子社會性素質的重要內容:主要有自我責任感、他人責任感、集體責任感、任務責任感、承諾責任感和過失責任感。

責任感不僅直接關係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個性形成、情緒情感和社會適應性問題,而且關係到孩子的認知和學習發展,關係到孩子將來一生的生活幸福和事業成功。為此,我們應重視孩子責任感的培養,家長可以通過讓孩子參與一些家務勞動培養孩子的任務責任感,通過“自己的事自己做”培養孩子的自我責任感,通過移情教育培養孩子的他人責任感。家長應有針對性地給孩子責任行為鍛煉的機會,培養孩子的過失責任感,等等。

有位心理學工作者在一所中學調查學生的自主性狀況,當問到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難題應當怎麼辦時,150名被調查的學生幾乎是異口同聲地說遇到難題當然是找父母解決,沒有一個學生回答自己先想辦法解決,實在解決不了再找父母;當問到今後準備從事什麼職業時,竟然有70%的同學回答說要等回家問過父母後才能確定。由此可見,父母包辦、代替的現象是非常普遍的,也是非常令人憂慮的。

一個不懂負責任的孩子,長大後是不會對家庭、對社會負責任的。作為家長和教育工作者要在思想上充分認識到責任感的培養是孩子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是現代和未來社會人才素質的核心。家庭學校應同步為孩子創造良好的責任環境,促進孩子責任感的發展。

有很多年輕的母親埋怨說:“他老是依賴我。”的確,孩子長大,漸漸趨向成熟。當家長的,也不願意總是提醒他們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應該怎樣去做,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盡快地自立。

嚴格要求和言行一致,是培養孩子責任感的關鍵。但有時為了節省時間減少麻煩,做父母的卻不自覺地代替孩子去完成他自己應該完成的事,而且父母也心甘情願地為孩子操辦一切。

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每天都遇到這樣的情況:當一對夫婦要他們的孩子收拾起攤在桌上的書本、玩具時,有的孩子會有種種借口:“我馬上……知道了……我現在還不想……我過會兒再收……我太累了……媽,你替我收拾吧。”這時,有的家長就退讓了。殊不知,這一退讓卻讓孩子失去了責任感,產生反正爸爸媽媽會替我做的依賴思想。所以,在給孩子交待任務之後,做家長的一定要克製替孩子做事的欲望。

列夫·托爾斯泰曾經說過:“一個人沒有熱情,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點正是責任心。”社會學家們的研究同樣指出,責任感在人的成事、成材和成人的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作用具體表現為如下幾個方麵:

責任感是個人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促使人去努力完善自我,可以促人奮發上進。一個有著強烈責任感的人會勇敢地承擔起自己對父母、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他們會盡最大努力把應該辦的事情辦好;而一個沒有責任感的人則會逃避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容易隨波逐流,無所事事。責任感可以彌補才能的不足,但才能不能彌補責任感的不足。

責任感可以取信於人,可以融洽周圍的人際關係。有責任感的人言必信、行必果,他們答應了的事就努力去幹,即使幹不成,也會勇於承擔責任,所以總能夠獲得別人的信賴。

責任感賦予人智慧,機遇隻偏愛有準備的頭腦,一個沒有責任感,遇到失敗就推卸責任的人,是一個不能夠委以重任的人,因為他們在放棄責任的同時,也放棄了相應的工作和成功的機會。

那麼怎樣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呢?首先是從孩子年幼時做起,堅持每天要他幹好一件家務事,但這件事一定能鍛煉孩子的能力。比如有個孩子,媽媽安排他每天澆花。半年來,他完成得很好,雖然有時也發牢騷,但他一直是仔仔細細、津津有味地做著。因為他知道這件事是由他負責的。如果安排孩子做些複雜的家務,家長應有一些簡單的指導,並嚴格要求他們持之以恒。

有些家長看到孩子完成任務之後,便給他一些零錢或其他東西作為獎勵。這樣一來,物質獎勵便成了孩子做事情的動力。這樣做不可能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孩子是家庭成員之一,他們理所當然要完成自己應做的事情,不應該搞什麼物質獎勵。但是孩子完成了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家長也應給予肯定,家長滿意地點點頭或說聲,“謝謝”;完成得不好,家長應心平氣和地說:“這一件事,你做錯了。應該這樣做……”而不是那種動不動就吹胡子瞪眼,或不問青紅皂白就給孩子三巴掌的粗野做法。家長耐心的引導和嚴格的要求,是培養孩子責任感的最有效的做法。

父母必讀

※ 讓孩子在學習之餘承擔一定的家務勞動,從而讓孩子明白生活中不僅僅有享受,還必須負有一定的義務和責任。

※ 給孩子一定的自主選擇的權利,孩子在自主選擇的過程中也就學會了承擔責任。如果父母事事都包辦、樣樣都代替。這種做法是培養不出有責任感的孩子來的。

※ 培養孩子認真負責的精神,允許孩子犯錯誤,但不允許孩子推卸責任,更不應幫助孩子尋找理由逃避責任。孩子犯了錯誤,父母沒有必要大驚小怪,更不應該求全責備,隻要孩子勇於承認錯誤,父母就要原諒孩子,就要表揚孩子的負責精神。要知道犯錯誤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所必修的課程,孩子每一次犯錯誤,每一次承擔責任,都會自我完善一步,個性成熟一步。當然,孩子每一次犯錯誤之後,父母應當幫助孩子總結教訓,要教育孩子明白:聰明人不是不犯錯誤,而是不在同一點上犯錯誤。

※ 培養孩子守信踐諾的良好習慣。一個不能守信踐諾的人是不能取信於人的,因此也是不會受人歡迎的。所以,父母一定要教育孩子養成守信踐諾的好習慣,當然父母的榜樣作用是至關重要的。

細節8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

星期天中午,爸爸媽媽請了很多客人到家裏吃飯,媽媽在廚房忙著做菜,爸爸在客廳招呼朋友,劉力看著忙碌的媽媽,看著與客人說話的爸爸,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媽媽正在忙著,一抬頭看見劉力的樣子,就對他說:“力力,來,幫媽媽擇菜吧!”

劉力高興地拿著小凳子,坐在廚房裏幫媽媽擇菜。

“劉力真能幹!”媽媽誇獎他。劉力做得越發好了。擇完菜,媽媽說:“力力,幫媽媽看看客廳有幾個人,然後幫媽媽擺好筷子好嗎?”劉力興奮地到客廳開始數:“1、2、3、4……”然後,認真地擺好筷子。

美國哈佛大學的學者們在進行了長達20多年的跟蹤研究後,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愛幹家務的孩子與不愛幹家務的孩子相比:失業率為1∶15,犯罪率為1∶10;離婚率與心理患病率也有顯著差別。由此可見,參加家務勞動不僅僅是孩子為父母分憂的權宜之計,更重要的是它關係到孩子今後的就業成材和生活幸福。因此,我們要創設良好的條件,讓孩子從小就自然而然地參與並熱愛勞動。

切記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的最主要目的是為了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

做父母的一定要記住,不是家務勞動需要孩子,而是孩子個性的發展需要家務勞動。孩子參與家務勞動的著眼點不應放在勞動的效益上,而應放在勞動對孩子的個性全麵發展的巨大意義上。

由於經驗和能力的局限,有時孩子的勞動也可能會給父母帶來更多的麻煩,但是從教育孩子,促進孩子健康成長這個長遠的目標來考慮,還是值得的。

應該從小就讓孩子明白參加掃地、洗菜等家務勞動,是他自己應盡的一份義務,而不是幫父母幹活。這樣孩子在幹家務活時,就心甘情願地去做,而不會討價還價地講條件了。但是有的家長在讓孩子幹活時總愛說:“你幫我幹點活。”久而久之,就會使孩子缺乏家庭責任感,也就不願意幹家務活了。更不要以賄賂的手段來利誘孩子做家務勞動,否則,沒有“實惠”作激勵物時,孩子就不願幹家務活。

孩子在幼兒期時是好奇和好模仿的,他們在看到家長整理房間、洗衣服、洗菜等時,會有一種新奇感,也會產生濃厚的興趣,非常樂意模仿家長做這些家務活,你掃地,他就在旁邊揮舞著小手;你收拾房間,他也像模像樣地把東西收來揀去。

這時,我們可以吩咐孩子做一些十分簡單的事情,如拾起地上的玩具,給媽媽拿拖鞋,給爸爸拿報紙等。

如果從孩子的幼兒期開始,就讓其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他們就會自然而然地愉快地參加家務勞動,而且沒有辛苦的感覺,更不會認為是額外負擔。

安排一些你和孩子可以一起做的家務。安排孩子做那些他感到對家庭生活作出重大貢獻的家務勞動,如掃地、洗菜等。讓孩子做的家務活要有趣味性,這樣,孩子對家務活就會感興趣而樂意去做。在勞動中增加競賽性,如你在家務勞動中和孩子玩“比比看誰做得好做得快”的遊戲,相信孩子會更樂於幫忙。

平時父母不要因為做家務而發牢騷,否則,孩子會認為家務勞動是很累人的,因而不喜歡做家務。如果父母做家務時放點音樂、哼哼歌,就不會使孩子對家務產生反感;即使父母有時討厭做家務,也不要當著孩子的麵發牢騷。做父母的更不要在要求孩子做家務時,自己卻在一旁看電視或玩電腦遊戲。

在孩子犯錯誤後,有的家長喜歡用勞動來懲罰孩子,還美其名為“勞動改造”。事實上,這樣的教育,不但不能使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相反還會使孩子對勞動產生厭惡感。

孩子都有強烈的好奇心,看見家長掃地、擦桌子、拖地板,也會依樣畫葫蘆。把握時機訓練孩子做簡單的家務事,耐心地告訴他正確的方法,並陪著他一起做完。

從小參加家務勞動,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對於國家人才的培養有著極大的好處。它可以使人自幼養成勤勞的習慣,有利於培養堅強的意誌、實幹的精神,是終生受用的。

許多有成就的人,都有著艱苦勞作的童年。

朱德同誌四五歲時就在媽媽身邊幫助做事,到八九歲不但能挑會背,還會種地。由於從小受過生活的磨煉,使得他在後來漫長的革命鬥爭中,不怕困難並能克服困難。

家務勞動對於從小培養孩子動手操作的技能和習慣是十分有益的。不僅如此,它反過來還能促進兒童智力的發展。科學研究證明,人的大腦是思維的基礎,但是單有基礎是不夠的,還要培養鍛煉才會產生思想和智慧。

大腦的思維機能幾乎全是後天養成的,即通過感官的作用後,才能產生思維、智慧。在幼兒成長過程中,如果加強感官機能,如手的訓練,不但練了手,也相應地加強了腦的機能。手的靈敏運動,能使大腦皮層很大區域都得到鍛煉。所以,孩子從事家務勞動,多動手操作,可以使手指靈活,也能促使兒童智力發展。做家務事應當是家長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之一,孩子協助家長做家務事,可發展身體和心理上的技能,包括可以訓練他的觀察力、理解力、應變能力及體能。孩子每學會一項新的任務,他的能力和自信心便會向前邁進一步。而借由做家務事,孩子也會有參與感、成就感和榮譽感,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對家庭有份責任心和歸屬感,協助他獨立自主。

不過,在教孩子做家務事時,家長要有耐心且不厭其煩。雖然孩子的熱心參與,可能往往是越幫越忙,如洗菜、洗水果,濺得到處都是水,家長必須容忍這些混亂,並將每件事分解成小步驟來教孩子。此外,不要叫孩子做些他能力不及的家務事,如叫一個3歲的孩子收拾自己淩亂的房間,會使他茫茫然,不知從何做起。要培養孩子某種能力,家長要陪著他,一麵指導、一麵監督,上了軌道後,才可以漸漸放手讓孩子獨立完成。

父母必讀

※ 家長要支持、鼓勵孩子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正確認識孩子參與家務勞動不是為了減輕成人的勞動,而是為了讓孩子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培養孩子的責任感、義務感、獨立性、自信心等良好品質。

※ 家長要放手讓孩子去幹,讓孩子在實踐中學會做。當然,成人要給以具體指導、幫助,督促孩子按時把事情做好,千萬不可包辦代替。當然,也應視孩子的能力而定下適當的目標,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更可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與成就感。

※ 家長可陪孩子一麵做家務,一麵聊天,甚至交換彼此的心得,以增加工作情趣。

※ 孩子參與做家務事可以讓他感到自己是家裏的一分子,增加對家庭的歸屬感,家長要讓孩子有參與做家務事的機會,並多給予鼓勵、讚美,使孩子從做家務中得到成就感及自信心,且肯定自己的能力,並從做家務事中培養責任感及積極的人格。

※ 孩子與家長一起做家務事,不僅可以培養其參與感及成就感,從合力完成家務事的過程中,家長將有更多時間與孩子相處,增進親子感情,孩子也會從中體會、了解家長的辛勞。

細節9不要對孩子過度保護,給孩子獨立做事的機會

為了讓丁丁的成績提高,媽媽為他請了個家教,每天為他補習兩小時。這天,家教老師來為他上課了,丁丁眼睛盯著書本,一會兒叫他媽來倒水,一會兒叫他媽去開門,把媽媽呼來喝去,而且態度還很不好。

丁丁媽媽竟然陪著笑臉,畢恭畢敬,盡心盡責地做丁丁要求的這些事,一點怨言也沒有。看樣子,隻要丁丁肯認真坐下來看書,媽媽就感激得很,高興得很了,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一會兒,老師要丁丁背英語單詞,丁丁把書本一摔,煩躁地說:“我不會背!”丁丁媽媽立刻向他許諾:“乖孩子,你背一個單詞媽媽給你兩塊錢!這樣,你背20個單詞,就可以買你上次想買的玩具了。”

丁丁這才很不情願地拿起書來,卻還是一副愛看不看的樣子,好像學習不是為了他自己,而是在替媽媽做事一樣。

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能夠在學業上取得好成績,什麼都不讓孩子做,要求孩子隻學習就行了。這種做法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端有害的,這無非是培養沒有用的廢才的最有效方法。當我們的孩子從小什麼都不做,他的大事小事都由父母包辦,時間久了他就什麼都不會做了,他會越來越自卑。他的所有責任都由其父母來承擔,他沒有學會對自己負責,更沒有學會對別人負責,他在生活中覺得自己是一個無用的廢物,他沒有任何的價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