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輯 哈佛處世篇: 第五章 舍而不求得,得會自至(3 / 3)

年輕人拔開瓶塞,望著滿瓶救命的水,早已幹渴的內心立刻爆發了一場生死決戰:我隻要將瓶裏的水喝掉,雖然能不能活著走出沙漠還很難說,但起碼能活著走出這間屋子!倘若把瓶中唯一救命的水,倒入抽水機內,或許能得到更多的水,但萬一汲不上水,我恐怕連這間小屋也走不出去了……最後,他決定把整瓶的水,全部灌入那架破舊不堪的抽水機裏,接著用顫抖的雙手開始汲水……水真的湧了出來!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一頓,然後把瓶子裝滿水,用軟木塞封好,又在那泛黃的紙條後麵寫上:相信我,真的有用。

幾天後,年輕的旅行者終於穿過沙漠,來到綠洲。每當回憶這段生死曆程,他總要告誡後人:在取得之前,要先學會付出。

■ 哈佛啟迪 ■

“在獲取之前,先學會付出。”這個道理或許聽來很是平常,但真要“學會付出”,恐怕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讓高尚的品德和人生的智慧都迸射出來吧,“先學會付出”,讓成功就從這裏開始!

給人以誠實,雖疏遠也親密;給人以虛偽,雖親密也疏遠。如果一個人有善心,但不能做到真正的無私博愛,仍是一種欠缺。

第71天 誠可感天,誠可感人

湯姆以愛鳥聞名,每當大雪之後,唯恐鳥兒們找不到食物,他總會在院裏擺上一盤穀子,但令他的鄰人不解的是,隻有漂亮的紅冠鳥和藍鵲常在湯姆的盤裏安然進食,至於烏鴉和麻雀則往往吃不了幾口,便驚飛而去。日久之後,大家才發現,原來隻要不漂亮的鳥去吃食,湯姆就會又叫又跳地把它們趕走,遇有美麗的禽鳥光臨,湯姆則躲在百葉窗後靜靜觀察,唯恐驚擾了“嘉賓”。可見,他存在偏見,愛不是無私的,而是私心的流露。這種不是真愛的“愛”常常會蒙騙許多人。

無獨有偶,查理以慈善家聞名,經常帶著糖果和玩具到孤兒院去,但是在路上遇見乞討的人,他從不施舍,甚至阻止同行的人掏錢,他擋在乞丐前大聲地喊著:“這人必定是假裝可憐的樣子,隻怕給了錢,反讓他拿去吃喝嫖賭。”

人們為什麼即使在行善的時候,還常懷有偏見、歧視和猜忌?如果施善者不能坦蕩無私,還能算是真善人嗎?

■ 哈佛啟迪 ■

舍得是一種境界,這種境界是以坦蕩無私為基礎的,否則會流入虛偽,或表現出一種偏見。

在現實生活中,與人們相交相處,要以誠心待人,以善意待人,以和氣待人,以禮貌待人。不管對師對友,對上對下,總得以誠實相處。

第72天 若要得到別人的愛,首先自己要舍得去愛

有一個女孩,到日本讀預科班,準備兩年後在日本考大學。她租的舊公寓到期後房東不肯續租,她隻得重新找房子,可是找了很長時間也沒找到,天氣非常冷,她坐在川崎市新丸子車站哭了起來。

不知什麼時候,身邊出現了一位慈祥的日本老奶奶,老奶奶說:“孩子,你這麼年輕,有什麼傷心事一定會過去的。”女孩沉默了一會兒,最後還是忍不住把自己的處境向老奶奶訴說了。老奶奶聽後卻笑了笑說她可以幫助女孩,然後拉著女孩,一直走到了她的家裏。不得已,女孩在這位獨居老人家住了下來。女孩不久發現老人患有嚴重的糖尿病,便偷偷地為老人辦了國民健康保險,當她把保險證件交給老人時,老人感動得哭了起來。

老人的丈夫早年過世,她曾在車站撿到一個快凍死的嬰兒,將其養大成人。可他長大後發現老人不是自己的生母竟然對她特別冷淡。以致老人一直很孤苦地獨自生活著,並受疾病的折磨。與中國女孩住在一起,是老人最快樂的時光。女孩有一天將老人送到醫院看病,結果發現老人的病已相當嚴重,眼底毛細血管破裂,馬上會雙目失明。在回家的車上,老人反而安慰女孩說:“我一個孤老婆子,活與死對這個世界的意義都不大,不要緊。”

然而女孩不這麼認為,她拿出了僅有的78萬日元,堅持要給老人治病。她告訴老人,自己還年輕,錢可以再掙。老人答應了女孩,接受治療。可是78萬日元,治病遠遠不夠,女孩便沒日沒夜地打工掙錢。2005年8月,老人病情惡化,她通過律師寫了遺囑。貧困的老人決定把她全部的、根本不叫財產的財產全給了中國女孩。當律師離開後,老人從脖子上摘下一條粗笨的銅項鏈,對女孩講述了自己悲苦的一生,這條項鏈是她丈夫給她的,她丈夫出身貴族,是九條道孝的外孫、大正貞明皇後節子娘娘最小的外甥。老人不願把項鏈給養子,因為他沒有盡孝,很少關心過她的起居生活。講完自己的人生經曆與不幸後,老人說:“孩子,收下這條項鏈吧。認識你,是老天對我最後的關照。謝謝你。”

兩個月後,老人去世了。她的養子拒付母親的住院費,理由是遺產的繼承人應該承擔債務。女孩沒有與老人的養子進行爭論,她與醫院協商半年內還清債務,然後每天打工10個小時,還要讀書,連續幾個月每天隻能睡3個小時,直到還清了債務。

幾年後,女孩帶著項鏈在東京一家最權威的古董店鑒定,店主端詳半天後,認為這條老項鏈,很可能銅皮裏包裹了其他東西。這時,女孩想起了老人臨終時說過的話——“最珍貴的東西不要憑表麵來判斷。”老人難道是暗示什麼?經女孩同意,項鏈被店主打開了,銅皮裏出現一顆碩大的鑽石,大約3克拉大小,鑲在圓形的白金座中。女孩和店主都驚呆了。店主在檢測了鑽石的純度與色澤之後,對女孩說:“小姐,恕我直言,你已經是一個相當富有的人了。”女孩潸然淚下,又想起了陪老人度過她生命最後時光的那些日子。

■ 哈佛啟迪 ■

愛,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最基本的精神力量,它能融化人的孤獨感和分離感,它能使人與人溫馨和睦相處,它能打破人與人心中的圍牆,它是建立和諧人際關係的紐帶。若要得到別人的愛,首先自己要舍得去愛。

第73天 有人愛、能愛人,我們才能品嚐到生之歡樂

每一例順利抽得的骨髓,都是許多人用愛心、信心、耐心堆砌而成的。有30多年免疫遺傳研究經驗的李博士,說起從事捐髓工作的經曆時,眼眶紅了。他說,曾經有工作人員站在捐髓者家門口整整6小時,才感動捐髓者的母親開門,進去溝通,說服母親支持女兒去捐髓。

工作人員總是把捐髓者當成自己的親人看待,大到麻醉和抽髓醫護成員的關照,捐髓者傷口和體力恢複情況,小到住院用的洗漱用品、拖鞋、鮮花、水果、用餐、文宣刊物、病房關懷和聯絡感情,大家都一同參與。到了捐髓者出院時,大家像一家人似的親切。有一位十幾年不孕,領養一個可愛小女孩的何美玲老師,在她捐髓不久後就懷孕了,產下一對雙胞胎女兒。她寄來一張署名“你會講中國話的女兒”的賀年卡,並附有她和3個女兒的合照,讓李博士覺得好開心!有一位美麗的姑娘,在男朋友的陪伴下來醫院準備捐髓。她的男朋友偷偷告訴李博士,女友平時最拍挨紮針頭,每次抽血都會昏倒,但是為了救人,還是勇敢地依約前來。

有位楊女士捐髓時已經54歲,兩個女兒一個兒子都已長大成人。她心地善良,多次義務獻血。聽說與她血型配上對的受髓人是一名10歲兒童,她不顧親友勸阻,毅然前往。她說:“我已經54歲了,人生的使用權已經讓我用了54年,而那個孩子才10歲,大好人生正要展開,如果能擁有健康的身體,就可以善用人生。”麵對苦勸她放棄的83歲老母親關愛的目光,她說:“與其勸阻我,不如祝福我。”事後她認為捐髓救人,是一次美好的經曆。

1971年出生的許先生長得英俊瀟灑,言談溫文謙恭,對人生充滿自信與希望。得悉配型成功的消息後,他既高興又害怕,畢竟要住院、全麻。當時還是女朋友的許太太支持他的義舉。

一個青年的骨髓輸進了一名1歲幼兒的體內。一年後,基金會舉辦“相見歡”活動,小孩沒能參加,但打來電話。青年接過話筒,聽到一個稚嫩的童音喊他“爸爸”,他一時愣住了,興奮和激動使他久久答不上話來。事後,雖然不怎麼聯係,但祝福常在他的心中。每當與人談起這段經曆和因緣,他總是說:“沒什麼,我隻是覺得自己做得到,也應該做,所以就去做了。我獲得的比付出的還多。”

成都少年2000年2月幸運地接受了賴先生捐的骨髓,生命複活後的他寫了一封信,托李博士轉交賴叔叔。少年寫道:“您和我本來不相識,卻把最寶貴的東西給了我,這是連親人也不見得辦得到的,您真是‘不是親人勝似親人’!”這救命之髓,是李博士送到成都的。當少年的父母在機場見到李博士一行時,“咚”的一聲雙雙跪倒,泣不成聲。這場景,讓李博士受到心靈的震撼。

■ 哈佛啟迪 ■

法國一位曆史學家說過:“當生命遇上生命,會發出光芒,帶上磁性。”無愛的世界隻是一片冷寂的荒漠,活在這個世界裏,生命得不到溫暖。有愛,人類世界才會充滿盎然生機;有人愛、能愛人,我們才能品嚐到生之歡樂,才能有不竭的生之熱情。

第74天 一個人把自己的愛毫不吝惜地給予別人,對於承受者來說,是刻骨銘心的

林希在一座城市打工,每天跟磚塊、水泥、鋼筋這些東西打交道,特別辛苦勞累。體力上還能支撐,可飲食實在是差得讓人受不了,每天三頓飯都是難以下咽的食物。菜是白水煮菜葉,一點兒油花也看不到。剛好,工地的旁邊,也不知是誰家種了兩壟蔥,綠綠的、嫩嫩的,每到吃飯的時候,他就去拔些,回來就饅頭吃。

林希說,剛開始拔的時候,就像做賊一樣,生怕一個穿著體麵的城市人突然出現在眼前,被奚落一頓還是小事,最擔心的是挨罵甚至挨揍。然而,每次吃飯的時候,他又常常抵製不住誘惑,因為有這幾根蔥,飯就香甜許多。

終於有一天中午再去拔蔥的時候,被人發現了。那是一個騎著三輪拾荒的婦女,她當時怔在那裏,表情呆滯地盯著林希看了半天。林希見是她,不慌不忙地從地裏走出來。因為這個人,經常來工地上拾破爛,廢舊的鐵絲、破紙盒,都是她物色的對象。林希說,也不知是誰家種的蔥,挺好的。婦女哦了一聲,點了點頭。

眼看著蔥一天天的少了。然而,一天中午林希再去拔蔥的時候,旁邊不知什麼時候又新種了幾壟,土還蓬鬆著呢。林希對這個變化惶恐不安,因為不知道主人家的葫蘆裏賣的是什麼藥。有人說,該不是在“釣魚”吧,大家覺得有道理。不過,沒過幾天,林希和工友就更加肆無忌憚了。因為這個工地上,除了那婦女,實在沒有其他什麼人來。

有一天下雨,工地停工。林希和其他的工友到四周轉悠。他在工地東北角發現一處窩棚,而窩棚裏住著的,竟是那個拾荒的女人。她正坐在門口看雨,裏邊還有一個小孩在玩耍。林希進去小坐了一會兒,才知道他們一家人來這裏已經四五年了。兒子和兒媳婦一早出去拾荒了,還沒有回來。留下她,在窩棚裏照看小孫子。婦女問了林希一些情況,末了,拍著林希的肩膀說,這麼小就出來了,多不容易啊,多不容易啊。老婦女眼中淚水汪汪的,林希低下了頭,感受到了一種來自母愛的溫暖。

蹊蹺的是,蔥快拔完的時候,總會有新的蔥種上。一個夏天,因為有這些蔥,林希和其他民工並沒有感覺到飯食上欠缺多少。直到林希搬到另一個工地幹活的時候,還有幾壟蔥旺盛地長著。工友們都說,這幾壟蔥估計能長大了。大家雖然彼此心照不宣,卻倒也真希望這些蔥能長大起來。

初秋剛過,一個偶然的機會,林希和幾個工友回原來的工地拉施工的機器。返程的時候,他漫不經心地往那塊蔥地掃了一眼,亂草深處,有一個人影頭發蓬亂,正蹲在那裏收獲著所剩不多的蔥。雖然是個背影,林希還是覺得有些熟悉,當他看到旁邊更為熟悉的三輪車的時候,那一刻,林希明白了。原來,一直是她,一個一樣卑微地活著的拾荒女人,在那個夏天躲在生活的背後,一茬一茬地種下蔥,默默地照顧著他們。

林希眼睛有些潤濕了。

■ 哈佛啟迪 ■

一個生命,把自己的愛默默地延展出來,並毫不吝惜地給予別人,這樣一顆純美的心靈,對於愛的承受者來說,是刻骨銘心的。哪怕是極細微、極渺小的一點愛,也許薄如輕煙,也許細若遊絲,但對於一個需要愛並懂得感知愛的人來說,你就給了他心靈的全部。

第75天 若要得到別人的愛,首先自己要舍得去愛

阿蓮的母親在村裏是出了名的善良婆婆,從不與人爭一針一線,誰家有事,她總是第一個幫忙,第一個出現。阿蓮的父親去世後,阿蓮將母親從鄉下接來城裏一起同住。來後的第三個月,一個周末的下午,有人敲門,是住在對麵的女人,端著一盆洗幹淨的大櫻桃。女人有點兒不好意思地說:“送給大娘嚐嚐。”

這讓阿蓮詫異不已,當初搬過來時,因為裝修走線的問題,阿蓮和對麵的女人鬧了點兒矛盾。原本就不熟絡,這樣一來關係更冷了下來,住了3年多,沒有任何往來。連門前的樓道,都是各掃各的那一小塊兒地方。女人冷不丁送來剛剛上市的新鮮櫻桃,讓阿蓮一時竟不知該說什麼好。女人的臉就那樣紅著,有點兒語無倫次,大娘做的點心,孩子可愛吃呢……阿蓮才恍然明白過來。

阿蓮的母親並不知道女兒與對麵的女人有點兒過節兒,即便是知道了,她還是會那麼做。在母親看來,“遠親不如近鄰”是句最有道理的話。所以她先敲了人家的門,給人家送小點心,送自己包的粽子,還送自己種的新鮮小蒜苗……誠懇地幫我們打開了鄰居家的門。

後來,阿蓮和那女人成了好朋友,她的孩子也經常來阿蓮家玩耍,女人的孩子整天奶奶長奶奶短地跟在阿蓮的母親身後,猶如一家人。

鄰居們,不僅僅是對門,前後左右,同一個小區住著的許多人,阿蓮的母親都照應著。她常在小區的花園和別的老人聊天,幫他們照顧孫子。不僅如此,還有物質上的往來,阿蓮的母親常常會自製一些風味小點,熱情地送給街坊四鄰,這也是她在農村生活時養成的習慣。小點心雖然並不貴重,卻因有著外麵買不到的醇香味道,充滿了濃濃的人情味。

在阿蓮母親過來半年後,阿蓮的先生竟然意外升職,在單位的推薦選舉上,他的票數明顯占了優勢。阿蓮的先生回來笑著說:“這次是媽的功勞呢,我這票是媽給拉來的。”

這個時候阿蓮才發現,最近自己的人際關係竟然空前好起來。那種好,明顯地少了客套多了真誠。一個字都不識的母親,隻是因為舍得,竟不動聲色地為自己贏得了那麼多,是自己曾經一直想要贏來卻一直得不到的。

阿蓮的母親說過,你舍得對人家好,人家才會舍得對你好,對我們每個人無疑是一個太過深刻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