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開辟敵後根據地(2 / 2)

這些地方曆來經濟落後、災害多發、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田地貧瘠,許多地方平均畝產不到100斤。

一邊是烽火連天的戰場,一邊卻是食不果腹的艱難境況。

八路軍拿起槍抗日,放著槍揮動鋤頭,開辟荒田種糧食,搞生產。

從1938年開始,抗日根據地創建了自己的紡織廠、硝皮廠、石油廠、煤礦、印刷廠、造紙廠、麵粉廠等工業企業。

根據地政府為發展經濟,還施行了減稅政策,發放低息貸款,鼓勵華僑和工商業者到根據地投資建廠,興辦實業。

說到這兒,旅長還殷勤地詢問,有沒有在根據地開辦工廠的想法?

隻要把機器搞進來,土地,廠房,人員,根據地政府都會竭盡可能的協助搞定。

“咋的,大旅長也要玩招商引資啊?”

袁朗沒想到,來到這個年代還有外資待遇。

他是一沒有需求二沒有機器,不然非得開幾個礦。

不為別的,就是玩兒。

一說家裏有礦,倍兒有麵子。

回到正題。

抗日根據地在經濟建設上的成就,保證了充足的財源,由此也保障了八路軍,在抗戰前線上的各種軍事需要。

兵工廠生產的槍械,邊區造手榴彈,複裝子彈等等,都起到了積極的效果。

“告訴你點別人還不知道的數據,過些日子才有可能宣布。”

旅長要給袁朗亮亮肌肉,說是八路軍近年來統計的數據。

到40年,也就是今年。

八路軍正規部隊,由抗戰爆發時的4萬人,發展到了50萬人。

八路軍共收複縣城150座,斃、傷、俘敵偽40萬人,抗擊日軍達47萬人。

1937年到1940年,中國的大地上,晉察冀,晉冀魯豫、山東、華中、蘇北、華南等19個抗日根據地,

如雨後春筍,牢牢地釘在了侵華日軍的後方。

旅長語重心長的說:“前方的軍事勝利,軍隊的擴張,是建立在根據地經濟發展的基礎上。

沒有經濟發展,現在的日子會更難熬。”

這已經不是暗示,簡直就是在明示的。

你不是能把坦克也搞進來嗎?

投資建廠弄一些機器進來,在支援抗戰的同時,也能獲得一些經濟利益。

八路軍早就停下了在根據地,沒收地主土地的行為。而是實行約定較低地租,緩和矛盾。

畢竟,一切內部矛盾,在侵略者大舉進入的外部矛盾前麵,都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旅長……這需要一個籌劃,我考慮考慮吧!”

袁朗給了個模棱兩可的答案,他心中確實沒譜。

簽到獎勵的都是物資,還沒見著給機器的。

啥時候試一試,有了機器再說。

“好飯不怕晚,我們等得起。”

當然,旅長也沒指望一番話,就把人給說動了,沒有拒絕就意味著有希望。

一份兒機器名單目錄遞到了袁朗手中,上麵是八路軍最稀缺最希望有的各式機器。

在意識到袁朗能把坦克從國外搞進來後,八路軍總部可是對他給予了很高的期望。

“這……”

袁朗苦笑不已,我什麼時候成了全村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