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11理想中的房子(1 / 2)

第一卷 11理想中的房子

接下來幾天蓋房子。

三家隻有龍靜一個人,商量了一下,先給周家蓋,然後是王家,最後是龍靜。村婆婆為了讓這三家盡快安頓下來,叫兩個人分別給王家和龍靜挖地基,這樣,幫周家蓋得差不多了,這邊的房基也起來了,節省時間。

幫龍靜挖地基的婦人姓李叫李芬,巧的是就是曲大叔招的那個妻子,長的團團圓圓,身體敦實,大手大腳,一看就是勞動婦女的身板。龍靜叫她李嬸。

李嬸性格和軟,俗話說有點麵,什麼活都隨著龍靜,不明白問一下,有時候會提下建議,但不管龍靜采納與否都不生氣,該怎麼幹還怎麼幹。

本來龍靜還有點擔心,她要蓋得房子和村的房子畢竟不一樣,地基很重要,還有要做些基礎設施。她雖然不是個專業蓋房子的,不過兩個弟弟一個是土木工程師,一個是建築工程師,老家蓋房子參與過全程,老爸和爺爺兩個人都親手蓋過廂房,也參與過全程,在這方麵還是有把握蓋一個自己想要的房子的。一個人做事什麼都好說,可多一個人,還是這個時代的人,龍靜擔心對方幹涉,她又不好說什麼,沒想到李嬸不但沒有幹涉,還提了很多經驗之談,這下放心了。

這裏的房子都是由三種材料組成的,一個是石頭,不用花錢,附近的幾條河下遊兩邊有的是。另一個是土坯,這個也不用花錢,土是黏土,用木模子脫,搭炕的土坯、砌牆的土磚,瓦房的土瓦。還有鋪地的一種硬磚,大,薄,光滑,看上去比土牆幹淨,但這個要花錢去燒製的,人們大多數隻是用白黏土抹牆壁,效果出來如現在的矽藻泥。最後一種材料是木頭,這個是村子裏出,暫時不花錢,但用多少將來要算在賦稅裏。

有了三種材料,房子是很容易蓋的。挖出兩米左右的地基,填滿石塊,灌上泥沙,用石滾子壓平,再填石塊,灌泥沙,再壓,直到高出地麵兩尺,再在上麵砌石頭。也有的不挖地基,直接在地上砌石頭牆,相對安全差點,一般都是廂房、敞篷才這麼幹,正房很少這麼蓋。

每一房間由開間、進深、簷高和坡度這四個基本尺寸組成。所謂開間,這邊人也叫間量,是指人從進入房間的方向左右兩邊的尺寸;進深也叫廬深,是指人進入房間的深度或長短;簷高也叫舉架,是代表簷口的高度;坡度也叫滾水,是代表屋蓋的坡角大小或弧度。一般情況下,開間都是兩米七米至三米三米之間,也有三米六或三米九的,叫做大間;進深一般在四米八米至六米之間;簷口高度一般都在兩米七米至三米三米之間不等;坡度一般都為四十至六十厘米。這些尺寸一般都是三的倍數,這樣也符合建築模數。也有進深較大的,便在過梁中間下方頂一木頭立柱,用來幫助兩邊牆體承受屋麵的重量。立柱用料不大,柱徑二十至三十厘米的木材即可,這一立柱可以獨自承受好幾噸的重量。

“立柱抵千斤”大概就從這裏來的。

一般都是以牆基高高的,間量窄窄的,廬深寬寬的,舉架矮矮的作為標準。意思是指蓋房子地基要拔的高些,防止下雨水淹,免受地氣困擾,同時地麵幹燥,通風好;蓋房子時開間要窄些,這樣對於石頭外牆和木檁屋蓋的承重結構有利;進深寬大些,屋裏就使用麵積大,寬敞明亮;舉架矮矮的,人住著有親切感,房間冬天暖和,省柴。

這是人們建房搭屋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就算在現代蓋平房和樓房,也在應用。看來不同的時空下,同為人類實踐得出來的經驗知識還是相同的。

石頭一般砌到離地麵一米五的時候就全用土磚了,這是由於石料多是不規則的,全靠師傅一雙手一雙眼睛一個感覺,來掌握這些不規則的石頭之見互相的受力情況,這非常考驗技術,也考驗耐心,所以底座用石頭打好,上麵就用土磚,土磚都是一個模子出來的,好用。最後在石頭牆裏砌土磚,厚厚地抹一層泥,外麵用泥沙勾勻石頭縫,再用黏土抹一遍,這樣有助保暖。按上門、窗,裏麵設好土炕和灶台,這樣就可以居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