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六章 母女(1 / 3)

(求一下月票)

回梅溪,沈淮與孫亞琳各開各的車。

在車上,沈淮跟陳丹打過電話。陳丹知道孫亞琳也要過去吃飯,也就不再做什麼準備,索性讓他們都到尚溪園去。

沈淮與孫亞琳將車停在渚園東麵的休閑綠地邊上,從老街東首的老石牌坊穿過,沿街走來,鑄鐵礅的街燈下,看著好幾家裝修精美的日式料理餐飲店對外營業;便是安瀾寺東首,也有一家新開的挑著日語招簾的俱樂部。

沈淮從縣裏出來算晚的,這時候已經過了七點鍾,食客們大體都已經進店,不多的行人要麼是年輕的遊客,要麼是鎮上吃過晚飯出來閑逛的居民。

梅溪鎮財力充足,在沈淮留在唐閘後,後續也持續的追加對梅溪老街的投入。

因為梅溪新區內的工業園、河西新城等建設地都要進行整體規劃,一些有價值、但又夠不上市級文物保護的古舊建設,也都不惜巨資的遷過來,往北擴大老街的範圍,將西南角的梅林圈在內,形成一座占地近百畝的遊園,使梅溪老街、老河碼頭、沿河路商業街、學堂街方圓近一平方公裏的老鎮,真正整合成一個整體,也成為梅溪新區範圍內最吸引人氣的一處景點。

走進尚溪園,前廳也有幾位候人的中年人,拿日式低聲交談。

“梅溪這兩年倒像又叫鬼子占領了……”孫亞琳看著到處都是日本人,忍不住低聲嘀咕起來。

一直到九十年代中前期,經濟崛起之後的日本,在亞洲的資本輸出以及產業轉移方向,主要都在東南亞地區。也是從亞洲金融風暴起,日本的廠企,與包括華商在內的其他亞太投資商,都主要將目光轉向中國:

十二億人口對這個國家而言,多少有些不堪重負,但對於投資商而言,則意味著充足的廉價勞動力資源跟潛在的廣闊市場。

在看到中國經濟持續強勁增長的勢力未減之後,海外很早就有經濟學家對中國市場提出著名的“一億人”理論:認為隻要中國十二億人口裏,哪怕在經濟持續增漲之後僅產生一億富裕人群,市場規模也將與當今的第二經濟體日本接近。

在充足的廉價勞動力資源背後,中國有著完善的教育體係,以及五十年來一直努力前進的工業進行,使得中國青年一代的勞動者幾乎都有著極高的產業素質跟適應工業化社會的能力。

在投資商裏,要說對中國經濟發展研究透徹的,主要還是日韓及東南亞的華商為主,也包括台灣地區的廠商。

過去台灣地區的投資商受海峽兩岸緊張關係的影響,對內地的投資幅度一直都很有限,但在受到亞太金融風暴的摧殘之後,台灣地方當局也被迫放開對內地投資的限製,投資額從去年起也開始激增。

沈淮、熊文斌等人,也早在亞太金融風暴前期,就認識到亞太產業二次轉移的問題,在招商引資工作更是積極主動走出去。

到九八年時,梅溪新區諸多產業園區的基礎設施都基本建設成熟,外圍的機場、鐵路、港口、高速公路也都形成大配套,沈淮在梅溪及新浦又極注重抓軟環境建設,這兩年來招商引資的成績也就格外的突出。

九八年僅梅溪新區引進從東南亞轉移過來的日韓大小企業及台商近一百家——台灣地區受日本文化影響很深——也就造成今日梅溪鎮料理店隨處能見、日本人滿地爬的景象。

這背後也有富士製鐵的功勞在。

作為日本六大財閥安田係的一份子,富士製鐵本身就是大型的重工製造企業,在日本國內擁有很大的影響力。

這些年來,梅溪國際冶金產業園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電爐鋼產業基地,形成高達三百二十萬噸的年煉鋼能力,富士製鐵與省鋼、長青集團組建的合資公司在其中占到大半。

融信與省鋼在新津主導的鋼廠建設,計劃今年入秋前建成投產,主要也是采用富士製鐵的高爐技術,富士製鐵也在其中持有15%的股權;當初為了籌集新浦煉化的建設資金,孫亞琳將手裏眾信投資名下上市公司梅溪工業約10%的股份也轉給富士製鐵承接。

要說產業上的影響力,在東華富士製鐵不及梅鋼,但不比省鋼稍弱。

而這些年來前前後後受富士製鐵直接影響,為富士製鐵配套為主,到東華投資建廠的日資企業就將近二十家;除此之外,到東華投資更多的日資企業則主要以紡織輕工及化工類為主。

唐閘區及梅溪新區的財稅收入,去年叫霞浦追平,但今後幾年的增長速度不會降下。要說最大的問題,梅溪新區後續的發展,主要將受到工業用地不足的限製。

梅溪新區成立時,雖然將梅溪、竹社、黃橋等鎮並入,但實際上從渚溪大道往北,都是城市建設用地,僅僅將梅溪、竹社兩鎮的部分規劃為工業區,扣除交通、水電等配套建設,可用建廠麵積,甚於都不足六十平方公裏。

雖然還有二三十平方公裏的工業地可用,但照長遠發展來說,梅溪新區後續的發展潛力已經是遠遠不足。

相比之外,新浦港工業園,此時建成的工業區麵積甚至比梅溪新區稍小,正式進入規劃的區域也不是很大,但除了梅浦大道往南有較廣的腹地可以規劃為工業建設用地之外,往東還有兩三百平方公裏的淺灘可以吹填;要是從淮海艦隊駐泊港往北,一直到新津港,沿線四五十公裏的海岸線,可吹填用於發展工業的灘塗及淺灘麵積更是巨大。

要是能兼任東華市委常委,沈淮是計劃與陳兵一起在東華全市範圍內進一步推動行政區域調整以及新的工業、城鎮建設布局規劃,使東華各方麵的發展資源能更均衡,以便使東華經濟這些年騰飛的勢頭,在今後十年內都不落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