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亞太金融危機背後,蘊藏著巨大的機遇。
這個機遇就是全球性的產業轉移、經濟全球化。
以亞洲“四小龍”、“四小虎”為代表的東南亞經濟(包括韓國),從七十年代開始迅速崛起,實際是全球性的第三次產業轉移所致。
即使到國內改革深化之後的九十年中前期,東南亞地區所承接的外商投資總量,是遠遠高於國內。
不過,東南亞狹窄及分割成十數個國家及地區的市場,很難有效的消化這麼大量的外商投資,過多的外資堆積到金融、房地產領域,導致大量的泡沫產生,這也是這次亞太金融危機產生及爆發的根源。
相比較之下,中國有著十三億人口的完整市場,經濟製度改革也進行近二十年,即使為人所垢病的應試教育體製,也為中國儲備了大量的技術性人力資源,有著比東南亞地區好得多的承接外商投資的條件。
如果說第三次產業轉移及經濟全球化還要繼續深化進行下去,那中國大陸則必然是最佳的,比東南亞及南亞印度及非洲、南美洲地區優越得多的承接地。
甚至此前轉移到東南亞及南亞一些歐美及日韓企業,包括東南亞的當地企業,都極有可能選擇二次轉移。
在亞太金融危機繼續往深處動蕩之際,這種認識也逐漸的深入人心,很多經濟領域的專家、學者,也越來越多的取得這種共識。
長青集團將其在泰國、馬來西亞的製造基地,往新浦搬,不過是稍稍領先了一小步而已。
在這種情形下,沈淮要想在產業轉移的浪潮裏,為地方經濟、產業發展爭取到更多的轉移產業份額,要想為梅鋼拉攏更多的合作盟友,為梅鋼的發展,確立更雄厚的區域產業基礎,霞浦的招商引資工作,就必須是不斷的加強再加強,而非停滯發展,更不能削弱。
沈淮手底下能用的人手,趙天明、戴泉、宋曉軍、王衛成等人,幾乎都把精力撲在這一塊,而在香港及東南亞,宋鴻軍等人的主要精力,也放在這一塊上。
胡家及金石融信與計經係,這麼深入的參與淮海灣經濟產業發展,是沈淮早初所沒有預見的——這使得淮海灣的整體開發,比沈淮預計的要早好些年。
這對東華,對淮海省也是好事。
淮海灣整體開發啟動得越早,對承接更大規模的產業轉移,就越有利,深度及廣度將更大。
東江證券案,徐沛、李穀不是看不到將趙秋華他們一舉掀翻掉的可能,但大家都保持著克製,得到自己應得的利益就收手。
包括淮海融投的成立,也讓趙係參與進來,沈淮代表梅鋼係讓出那麼大的利益,說白了大家心裏都清楚,保住大局才是大家最大的利益。
不過,沈淮此前一些的規劃,就需要適時的進行調整。
至少在沈淮的計劃裏,靖海公路的擴建,本應該會拖上兩到三年才有可能實施,但現在實際已經由淮海融投負責牽頭,進入前期籌備階段。
靖海公路擴建,往大裏說是要進一步的打開沿淮海灣區域豎向的交通瓶頸,而就對霞浦縣的工作來說,就必然牽涉到沿靖海公路兩側、霞浦舊城區西片的改造。
這一點又遠遠早過沈淮之前的計劃。
沈淮早初計劃是等臨港新城建成到十三四萬人口居住規模之後,再將縣委縣政所屬的機關、學校、醫院等單位往新城遷,將舊城區的企業都遷入各個產業園之後,然後再啟動大規模的舊城區改造,他希望中間能有三到四年的緩衝期。
現在這一步要提前啟動,這對霞浦縣來說,也是好的機遇,沈淮不可能放棄。
霞浦縣舊城改造,應該由城關鎮班子負責,但這個班子誰來領導,是沈淮頭痛的問題。
趙天明、戴泉、宋曉軍、王衛成他們精力有限,這麼一項重要工作,沈淮自然要考慮他能信任誰、交給誰,他還是要更深入的挖掘地方上的資源——霞浦縣的舊有官場派係,南浦即城關鎮這個小圈子,長期以來是被陶繼興、葛永秋等人壓製的,沈淮就在想,有沒有必要、有沒有可能從這裏挖出些能用的人手來。
杜建他都能用,他還會過多的糾纏別人的恩怨跟糾葛?
如果您覺得《重生之鋼鐵大亨》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1/11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