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還不包括步兵炮、90式迫擊炮這類小口徑炮的輸出。
就這個統計數據,別說出乎唐刀的意料,就是中村正雄聽到都得瞳孔狠狠一縮。
這次板垣四郎可是給了他足夠支持,不僅給了他兩個炮兵大隊,甚至還不惜動用大半個輜重聯隊幫他運輸所需各種軍需,光是各式炮彈就動用火車、汽車運輸了6000枚!
其炮彈儲存之多,幾乎是去年五月出擊徐州會戰那個支隊的3倍,可見板垣四郎對此戰有多重視。
中村正雄當然不知道,板垣四郎對授命對付四行團主力的國崎支隊更重視,其攜帶的火炮不僅有75山炮,甚至還有擁有8門105榴彈炮的兩個炮兵中隊在舜王坪外圍6公裏的一個小鎮上待命。
為了這一戰,板垣四郎幾乎掏空了西進軍團的家底,投入的炮彈儲存達萬枚,另外還加急從平北城調運各式炮彈5000枚,總共1.5萬發炮彈還僅僅隻是供西進兵團各部使用,重火力之強絲毫不弱於昔日忻口會戰。
但和土豪第4師團比起來,那真的啥也不是。
僅是一天,第4師團這個萬餘人的支隊,就射出近3000發各式炮彈,按照這個消耗速度,五天後,第4師團的各式火炮就可以宣布退出戰場了。
不論持久性,單論猛衝猛撞的這個力度,第五師團和人家第4師團比起來,就是個軟噠噠!
其次,第4師團甚至將自己的步兵炮推到距離唐刀所屬陣地前沿的1200米,也不搞什麼火力試探,就抵近炮擊一切可疑目標!
抵達陣地後在唐刀的指揮下構築的十幾個重火力點就是這樣被摧毀,幸好無論是輜重兵還是川軍都跟著唐刀作戰過,都還算熟悉唐刀的風格,日軍炮火一來,除留部分觀察哨躲在戰壕內,大部分官兵都藏到山背後或是中條山自身就有的岩洞裏去了。
這裏不得不提一嘴中條山地貌特征,中條山脈居於華山山脈和太行山脈之間,山體走向東北,海拔達1200米--2300米,屬北坡陡峭南坡緩傾之式,這種地形無疑對防守方更為有利;
而山露岩層有麻岩、石英岩、白雲岩及火山岩係,可和太行山堅硬的嶂石岩、含鐵矽質岩大有不同,加上有大量黃土層覆蓋,使得中條山脈有著晉省內最繁茂的植被覆蓋,甚至到未來經曆過大煉鋼鐵後依然還有麵積極大的原始森林。
這樣的地質構造,使得中條山之中有著不少的天然岩洞,倒是省去了防禦方不少功夫,至少減少了防炮洞的大量挖掘。
當然了,有利有弊,厚實的黃土層使得戰壕可以更深更長,但脆弱的岩層也經不起炮火熾烈,遠比太行山區所構築的戰壕更容易坍塌。
但無論怎麼說,就這個地形地質,中條山其實比太行山更適合防禦作戰,但那隻是戰術上的,若是站在戰略的眼光來看,是其山脈不夠寬廣,缺少足夠縱深,一旦某處要點防禦陣地被破,逐漸失去機動作戰的空間後,就完犢子了。
不過就目前來說,第4師團的炮火再如何熾烈,也是沒辦法轟開岩洞幹掉藏於其中的中方官兵的。
但凡第4師團動用步兵進犯,唐刀部署在整條防線上的超過80挺重機槍一定會讓這群小販們知道什麼叫花兒為何這樣紅-——那都是鮮血染紅了它。
搞得唐刀也沒耐心了,幹脆也不藏著掖著,牛逼哄哄的把步兵炮推到前沿是吧!那讓你看看咱迫擊炮的厲害。
超過30門迫擊炮集火的盛況見過沒有?放在普通的中國軍隊,那可是五個步兵團才能擁有的重火力,但在川軍新兵團,那不過才是其中的一大半。
趕赴四洲山陣地替白發將軍瞅一瞅的那位陸軍上校正好目睹了這一盛況,也總算是明白唐刀何以如此有底氣敢用5000VS10000。
不過,在川軍新兵們反擊之初,他可不是這麼認為的。
就那幫生瓜蛋子迫擊炮手,連續幾輪的炮擊都不知道飛哪兒去了,就連他都能通過樹林上空騰起的濃烈硝煙判斷出日軍步兵炮陣地大致位置,可那幫沒有軍銜的新兵炮手們,就是打不準。
但連續一百多發炮彈轟出去,嚇唬人卻是足夠了,日軍步兵炮啞火了一半,明顯是被嚇得趕緊轉移陣地。
新兵蛋子們的拙劣表現並沒有讓他們氣餒,既然長官說要打一個基數,那就必須得把這一個基數打完,那可是每門炮25發的量。
炮這個玩意兒吧!其實和打麻將的道理雷同,要技術也要運氣!
這不,隨著連續數輪炮火沒有命中目標,好歹也是射過不少炮彈的生瓜蛋子們的運氣就來了。
千米外的密林中的轟然爆炸響徹天際,騰起的煙火足有三十多米高,燦爛的火光把躲在千米之外觀察所裏拿著望遠鏡的陸軍上校的眼睛都給刺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