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在書上看到一則閻若璩“以勤補拙”的故事,內容描述清代著名學者閻若璩,生下來就口吃,性子遲鈍。進學校念書,一篇文章讀了上千遍,仍然不能背誦,可是他堅信“勤能補拙”的道理,因此,他比其他同學下更多的工夫,一直到十五歲,終於讀熟了不少書;但書是讀熟了,可是書中的意義還不大理解。某個冬天的夜晚,他還在思索書中的意義,卻苦於找不到合適的詞句解釋。四更打過了,寒氣更加逼人,閻若璩渾然不覺,仍然坐在書桌前苦思極慮,最後終於恍然大悟。此後,他變得聰穎異常,更加努力地研究經史。他集古代學者陶弘景、皇甫謐的話,作了一副對聯貼在書房的柱子上,用以自勵:“一物不知,以為深恥;遭人而問,少有寧日。”
勤問深思,學而不厭,正是閻若璩在學業上取得成功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