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佛法的智慧與深入生活的經驗並沒有什麼兩樣;真能讀書的人,能讀懂“生命”,讀通“生活”或“人事”這幾部書,自然處處通達,無所滯礙。如果一個人拿了博士學位卻不懂得生活,不通人情,要說他懂得讀書,我是不相信的。
讀書沒有“原則”,是依個人專長、興趣、性向而定的,沒有固定的方針或一定要如何,但是不要以讀書為職業,不要死讀書。
要如何培養讀書的興趣?興趣是來自——
一、要有需要,才會產生興趣。
二、要歡喜,因歡喜才會有興趣。
三、要有價值,才會有興趣。
四、要有意義,才會有興趣。
“接受”是最好的學習態度,能接受多少,未來的成就就有多少。
一個人有機會接受正規的學校教育當然很好,如果沒有,“大塊假我以文章”,宇宙人生,哪樣事物不能學習?所謂“青青翠竹皆是妙諦,鬱鬱黃花無非般若”,在社會上,每天發生在我們周遭的善惡因果業報,不都是我們的教科書嗎?古來多少聖賢苦學奮鬥有成的故事,不都是砥礪我們向上的名人傳記嗎?每日報章雜誌所報道的新聞資訊,不都是我們取法的經驗閱曆嗎?
隻要有心,無處不是我們學習的環境。因此,社會就是我們的學校,學與不學,端視有心無心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