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過一本書,描寫古代修道院傳教士們一天的作息:清晨兩點起床,做四個小時的祈禱、四個小時的默想、六個小時的苦工、每天隻吃一餐……中世紀時代,傳教士之所以受人尊敬,乃是由於濃厚的苦行色彩。後來修道院的供養多了,院內庶務性工作都請人代勞,故有更多的時間來研究學問,所以基督教、天主教的傳教士個個都是飽學之士,博古通今。
佛教也是重視苦修的宗教,在佛教裏非常讚美苦修,因為苦行不僅是意誌力的訓練,也是一種修行;而豐富的學識不但可以勵己,也是度眾的法門。兩者不可偏廢。
說到讀書,綜觀今日的情形,讓我們覺得:
讀書會使一個人讀得成功,也會使一個人讀得失敗;
讀書會使一個人讀得有用,也會使一個人讀得無用;
讀書會使一個人讀得明理,也會使一個人讀得糊塗;
讀書會使一個人讀得謙虛,也會使一個人讀得傲慢;
讀書會使一個人讀得開通,也會使一個人讀得閉塞;
讀書會使一個人成聖成賢,也會使一個人讀得自私;
讀書會使一個人啟發正見,也會使一個人度量狹小;
讀書會使一個人精勤奮發,也會使一個人懶惰無能;
有人能讀書,也有人不能讀書;有人愛讀書,也有人不愛讀書;
有人會讀書,也有人不會讀書;有人活讀書,也有人隻死讀書。
光是讀書,就有好多類型,讓我不禁想問,佛光山的青年弟子或是社會大眾青年學子,你們要如何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