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一個人應邀去朋友家赴宴,受到主人殷勤的接待,他也老實不客氣地對著桌上的幾盤菜動起筷子,狼吞虎咽般吃了起來。吃到其中一盤,就跟主人說:
“這盤菜太淡了,沒有味道,不好吃。”
主人聽了,立刻親切而誠懇地道歉說:“太淡了嗎?那真是對不起,請您稍等,再加一點鹽就好了。”於是主人拿了一把鹽來攪和,問:“您再嚐嚐看,這回不淡了吧?”
那個人吃了一口,不覺拍掌而笑地稱讚起來:“唔,好吃多了,好吃多了,加了一把鹽以後,這菜的味道果然大大不同了,真是不可思議。”
他把這件事銘記在心裏,回到家以後立刻告訴太太:“我今天學到了一種智慧,原來菜的味道好,是從鹽中得來的。稍微放一點鹽,就能使乏味的菜肴變得好吃;再多放一些鹽,味道一定會更美妙的。”
於是他得意洋洋地拿了一壇鹽來,大把大把撒進做好的菜肴裏,然後高高興興一口吞進嘴裏……結果呢?滿口鹹味,害得他急急把剛入口的菜都吐了出來。
佛法講求覺悟的道理,就如同一種鹽,應用得好、用得妥當,人生的滋味無窮;如果矯枉過正,求悟反迷,那麼就如同笨人吃鹽一樣,貪求無益不說,到最後還可能傷到自己,不能覺照萬千妙諦。
另外一種人,他處處為你、為我、為他、為大眾謀求幸福,為人公正,肯自我犧牲,這種人哪怕他的能力很有限,隻能做很小的事,他仍然是個有證悟的人,是我們現在社會最需要的智慧者。因此,愚癡、執著、自私的人是迷者;智慧、犧牲、公正的人是悟者。
迷與悟之間的差別,隻在“一念之間”,一念之間就可能是四萬八千裏的距離,也就是“擬心即差,動念即乖;有人解者,即在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