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信徒到寺院裏,向默仙禪師祈求說:“我的妻子個性慳吝,對於社會的慈善救濟一點都不熱衷,真可說是‘拔一毛以利天下,不為也!’我為此十分苦惱。師父慈悲!請為我妻子開示好嗎?”

默仙禪師答應了信徒的請求,隔天就到信徒家中。信徒的妻子果然貪鄙,連一杯水都吝於供養。

坐在這位信徒妻子的麵前,默仙禪師握拳說道:“你看我的手天天都這樣,你覺得如何?”

夫人回答:“真是畸形,為什麼不把手掌攤開來呢?”

默仙禪師把手張開:“假如手掌每天都攤開呢?”

夫人回答:“這也是畸形呀!”

默仙禪師這才說:“一個人如果不儲蓄、不聚財,就好像攤開的手掌,將錢財付諸流水,這就是畸形。若隻想貪財、聚財、執著財富,分毫不肯布施予人,這也是畸形。”

夫人這才恍然大悟,平時自己不肯樂善好施,原來是一個畸形的人生。

有些人慳貪成性,不肯喜舍布施,其實是一種畸形的心理。佛教講布施、喜舍、奉獻,強調以歡喜心,不自苦、不自惱,量力而為。愈是喜舍布施,愈有福報,更是富貴,就像農夫種田,有播種才有收成,因此有所謂“施比受更有福”。

《六度集經》提到:“跨天逾地,潤弘河海,布施眾生,饑者食之,渴者飲之,寒衣熱涼,疾濟以藥。”《大度智論》也提到:“檀有三種:一者物施,二者供養恭敬施,三者法施。”具備樂善好施的性格,有“我有能力為大眾服務”、“我有智慧貢獻給大家”的觀念,這固然很好。倘若沒有能力、智慧,又該如何呢?其實也可參與社會慈善救濟的活動,對於別人的成就,也能夠隨喜讚歎,布施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