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六不(1 / 1)

人有喜怒哀樂等情緒,隻要遇到境界,很容易就會“心隨境轉”,心靈的情緒就會隨著變動。但是,人總要有修養,儒家講“不動心”,道家講“不二意”,佛教更講“不分別”,都是要我們在人情相處上,不要太過分別,不要太容易動心。以下茲以“人情六不”,提供參考:

一、人我不比較:人比人,氣死人!人與人之間,經常互相比較:你比我有錢,他比我美貌。比來比去,人生哪有快樂可言?有一首通俗詩偈:“你騎馬來我騎驢,看看眼前我不如;回頭一見推車漢,比上不足比下餘。”許多殘障人士都懂得“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見過沒有雙手的人,可以用腳穿針引線;眼睛全盲的人,能夠吹彈歌舞。甚至台灣地區的漸凍人陳宏先生,隻靠眼睛眨動,透過點字板,再由妻子為他記錄,都能出版多本書籍。想到他們,隻有慚愧,哪裏還要比較什麼呢?

二、彼此不計較:人類有斤斤計較的習慣,你借我半斤,我還給你八兩。人從童年開始,在小朋友之間就會計較:我給你卡片,你給過我什麼?我給你糖果,你有什麼給我吃過?所謂“錙銖必較”,即使相知的朋友,也總是看你對我的交情深淺,我也還給你那樣的程度。除非心量寬大的人“施舍不望報”,金錢、感情、友誼,不管給你多少,並不計較你還給我若幹。能有這樣的心量,才是所謂“君子無求品自高”。

三、違逆不生氣:人在順境裏歡喜,容易做到;在逆境裏能不生氣,就不是容易的事了。一個人受饑受寒,受苦受難,都還罷了,受氣,就難以忍耐了。有人說:“佛爭一爐香,人爭一口氣。”一口氣又是價值如何呢?為了少許的金錢,朋友親人鬧上法庭;為了要爭一口氣,千裏致書給在京的父親。其實“逆境來時順境因,人情疏處道情親,夢中何必爭人我,放下身心見乾坤。”人生有什麼好爭,有什麼好氣的呢?

四、好壞不分別:好的就是好的,壞的就是壞的,好人壞人,幼小的兒童就這樣開始學習分別。好人的標準怎麼訂定?壞人的是非怎麼論斷?好人,有好人中的壞人;壞人,也有壞人中的好人。除非大忠大奸,大好大壞,一般生活裏的是非好壞,不要那麼多的分別、計較。中國人講的厚道,大概就是“無分別”的初階學習吧!

五、受辱不懷恨:有些人“忘恩記仇”,也有一些人,讚美容易忘記,受辱耿耿於懷。但是,《金剛經》說:若有人業報應墮地獄,假如能忍受別人的侮辱,忍受人我的是非,自能消除罪業,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見,唾麵自幹,何等的修養!受辱不恨,何等的自在!受辱不懷恨,修行者應當如此。

六、見好不嫉妒:見不得別人好,這是人的劣根性;同歸於盡,更是人性的醜陋麵。其實,見到別人好,能有分享的觀念,何必嫉妒呢?見好歡喜,見賢思齊,這是人生最大的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