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身體真是奇妙!眼睛能看世界形形色色的萬象,耳朵能聽世間無形無相的音聲。聽與看,聽尤其比看重要。一場戲劇,過去了就看不到了,再經人講說,就聽得到;牆外有人講話,我看不到人,但聽得到聲音。很遠的地方,影像看不清楚,但遠處傳來巨大的聲響,我聽得明白。所以,所有佛教經卷,都以“如是我聞”開頭,意思是要我們諦聽、善聽、全聽,凡事要多聽。
我們要多聽一些什麼呢?
一、多聽好人好事,會有歡喜:人有一種陋習,喜歡聽別人的是非、隱私,不喜歡聽講好人好事。假如我們能改變這種性格,多聽好人好事,心中生起隨喜之心,所謂“見賢思齊”,則“堯何人也,舜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能多聽聖賢的好人好事,不但會心生歡喜,而且必能成聖成賢。
二、多聽他人規勸,會有改過:“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孔子的弟子子路“聞過則喜”,大禹王“聞過則拜”。假如我們能接受別人的規勸,必能改過。遺憾的是,現在的人,即使是麵對善意的規勸,也總是要說出一大堆的道理,表示自己沒有錯誤。沒有認錯的美德,行為怎麼能改正呢?
三、多聽別人需要,會有愛心:做人不能常講自己需要什麼,要多聽聽別人的需要;你聽得懂別人的需要,就會生起愛心,那就是慈悲。人的缺點,往往把自己的需要列為第一,對別人的需要漠不關心。可是人生在世,要靠別人的因緣助成,我們才能成事;你沒有在人家需要的時候給予援助,當你有了需要,他人怎麼會幫助你呢?
四、多聽弦外之音,會有警覺:有些朋友、長者,要建議我們做什麼事,他不願意直接明說,就用旁敲側擊的方法暗示;你能聽得懂他的弦外之音,就會有所警覺。當然,我們不能誤解弦外之音的好意,更不能對弦外之音有不當的疑惑。隻要自己能警覺,並且自問:我是否能改進?我是否能做到?那就是聽得懂弦外之音了。
五、多聽群眾發聲,會有無私:群眾的聲音,就是輿論,就是公議。一個人批評我們,可以不接受,兩個人批評我們,可以不在意,三個人批評我們,就不可以一味地強辯,甚至怪罪他人。尤其大眾的輿論,應該比較公平;麵對大眾的輿論,不可以存有私心護短,不可以自我執著。能夠接受公眾的聲音,以大公無私的雅量容納,不但可以免過,而且可以增加善念。
六、多聽內心音聲,認識自己:聲音不是出於己口,大部分都是外來的;但是真正的聲音,是我們自己內心的語言。所謂“音為心聲”,不必透過語言文字,而能在內心裏為自己評斷是非功過,之後還要勇於接受、改過,那就算是真正地認識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