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戰爭的發生,多半與“嗔恨”有關;在《百喻經》裏,佛陀便以一則譬喻故事說明,嗔心傷己害人的禍患。

有一個人與人結下冤仇,他滿懷嗔怒無處可以發泄,成日愁眉不展,很不快樂。朋友到他的家裏拜訪,見他哭喪著臉,便問道:“是什麼事情讓你滿臉愁容,顯得憂傷憔悴呢?”這個人長歎一口氣,說:“有人以惡言重傷我,以行為打壓我,我卻無力回報,才會鬱鬱寡歡,感到愁苦。”

朋友說:“有一個方法可以迫害到對方,不過……”朋友欲言又止,似有難言之隱。這個人急著問:“不過什麼?你趕緊說,別支支吾吾的。”朋友接著說:“你可以持誦‘毗陀羅咒’,但是持誦此咒有個禍患,就是在傷害他人之前,自己會先受到傷害。”這個人聽了不禁喜出望外,央求朋友:“你趕緊教我,就是自己會受到傷害,我也不想讓對方好過。”

一心想要報仇,情願自己受到傷害,也要對方“好看”,嗔怒蒙蔽理智、害命傷身,實在可怕。

“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佛教以“火”比喻“嗔心”,它足以燒毀我們累生累世的功德善行。生存在是非人間裏,因為違逆之境而動怒、起嗔恨心在所難免,如何不被嗔怒之火燒灼而毀壞理智與慧命,是每一個人必須用功修習的地方。

有句話說:“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後三步思一思;嗔心起時要思量,熄下怒火最吉祥。”在人我是非、委曲詆毀中,怎樣不被嗔恨所役使,不妨先退步再三思量,忍下怒氣,等情緒過後再做出應對。放下成見,以智能化解一觸即發的對立,是平息“戰爭”的上上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