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和徐達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左右臂膀,但是兩人的行事風格卻大不相同,常遇春領軍作戰,總是身先士卒,可惜就是有勇無謀,而徐達略勝於他的則是足智多謀。

明朝初年,朱元璋分別任命徐達、常遇春為大將軍和副將軍,率領軍隊北伐元朝首都大都,節節勝利。元順帝攜家帶眷,倉皇逃往上都開平,但是最後還是被明軍層層包圍。可是,徐達卻故意將圍住的圓圈空出一個缺角,好讓元順帝能夠乘隙脫逃。極為痛恨蒙古族的常遇春見狀,生氣說道:“本來是一件立功之事,怎能這樣輕忽,讓他輕易逃走呢?”徐達說:“元順帝雖然是個外族,終究稱帝已經很久。你想想,即使我們抓到他,又該如何處置?是封地給他,還是處死他呢?既然都不適合,還不如讓他脫逃。”不僅如此,戰後,徐達對於歸降的蒙古人,更是極力安撫。

為此,常遇春向上呈報太祖,沒想到朱元璋也認同徐達的做法,沒有因此怪罪他。

有智能的大丈夫,凡事“有所為,有所不為”,他明白何時當表現,何時不當表現。倘若明軍在捉住元順帝時立刻處死,雙方的關係勢必更是劍拔弩張,後果不堪設想。徐達在關鍵的一刻,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決定,看似愚昧,卻是智舉,因為他能忍住現下的功績,顧全大局。

大丈夫,不僅有智有勇,也有忍力,他懂得權衡輕重,遇事能忍住私人利益,不求個人表現,善於抉擇,才能化危機為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