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中有一種“希望什麼都要知道”的好奇心理,但是看得多、聽得多、知道得多,不一定是好事。中國古諺有句“眼不看嘴不饞,耳不聽心不煩”,即是表示不知道的樂趣,才是樂無窮。
曾經,我因為心肌梗塞而住進醫院開刀。手術後,在恢複室二十幾個小時的時間裏,鼻子、口腔、胸部、腹部插了許多管子,甚至手腳都被固定住,無法隨意活動,全身長時間被“控製”住,是很折騰人的,我卻一點都不覺痛苦,甚至麻醉藥退去也不感到難過。
這個經驗讓我明白一個道理:人生至極的痛苦,心“不知道”,就不以為苦了。“不知道”是一種美好的心靈世界,不該聽的話不聽,不該看的事情不看,不該知道的事情不好奇追問,生活變得簡單,日子也能任運自在。
人為什麼會煩惱?《老子》的看法可以借鑒:“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煩惱,是因為我們成日放縱六根向外追逐、四處攀緣,想要知道的太多。眼睛想要看,看到不順己意的就煩惱;耳朵想要聽,聽到不悅耳之言也不歡喜;吃得不合口味也不歡喜,吃得太多造成肥胖、不健康,更是苦悶;口無遮攔,說出麻煩與事端來,也是煩惱重重。種種惡事困擾纏身,當然要得身心熱惱,不得清涼。
清人鄭板橋“難得糊塗”的哲學,是我們為人處世、修身養性的最佳圭臬。不過分貪求外在的聲色犬馬,在收攝身心、六根之中,求得心靈的平靜與安樂,不也是人生一大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