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辯證地看待自己的處境
毛澤東同誌曾經引用老子《道德經》的話,說明好事和壞事可以互相轉化的辯證關係:“我們必須學會全麵地看問題,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麵,也要看到它的反麵。在一定的條件下,壞的東西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的東西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老子在二千多年以前就說過:‘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隻有辯證看待自己的處境,才能保持達觀的胸懷和樂觀的人生態度。
悲觀消極的人生態度,是思想認識上的片麵性的表現,是靜止地看待現實的表現。因此,隻有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對待自己的處境,才能達到達觀和樂觀的精神境界。
毛澤東同誌曾經講了應該怎樣對待個人處境的變化的正確態度。他引用司馬遷《報任安書》中一段辯證地對待挫折和個人的話。他說:我認為這種下降和調動,不論正確與否,都是有益處的,可以鍛煉革命意誌,可以調查和研究許多新鮮情況,增加有益的知識。我自己就有這一方麵的經驗,得到很大的益處。不信,你們不妨試試看。司馬遷說過:‘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這幾句話當中,所謂文王演周易,孔子作春秋,究竟有無其事,近人已有懷疑,我們可以不去理它,讓專門家去解決吧,但是司馬遷是相信有其事的。文王拘,仲尼厄,則確有其事。司馬遷講的這些事情,除左丘失明一例以外,都是指當時上級領導者對他們作了錯誤處理的。我們過去也錯誤地處理過一些幹部,對這些人不論是全部處理錯了的,或者是部分處理錯了的,都應當按照具體情況,加以甄別和平反。
但是,一般地說,這種錯誤處理,讓他們下降,或者調動工作,對他們的革命意誌總是一種鍛煉,而且可以從人民群眾中吸取許多新知識。我在這裏申明,我不是提倡對幹部,對同誌,對任何人,可以不分青紅皂白,作出錯誤處理,像古代人拘文王,厄孔子,放逐屈原,去掉孫臏的膝蓋骨那樣。我不是提倡這樣做,而是反對這樣做的。我是說,人類社會的各個曆史階段,總是有這樣處理錯誤的事實。在階級社會,這樣的事實多得很。在社會主義社會,也在所難免。不論在正確路線領導的時期,還是在錯誤路線領導的時期,都在所難免。不過有一個區別。在正確路線領導的時期,一經發現有錯誤處理的,就能甄別、平反,向他們賠禮道歉,使他們心情舒暢,重新抬起頭來。而在錯誤路線領導的時期,則不可能這樣做,隻能由代表正確路線的人們,在適當的時機,通過民主集中製的方法,起來糾正錯誤。至於由於自己犯了錯誤,經過同誌們的批評和上級的鑒定,作出正確處理,因而下降或者調動工作的人,這種下降或者調動,對於他們改正錯誤,獲得新的知識,會有益處,那就不待說了。
一個人隻要辯證地看待自己處境的變化,以積極的態度對待這種變化,就能夠從壞事之中得出好的結果,成就一番事業,否則,絕對地、靜止地、盲目地看待這些變化,就會陷入悲觀失望、自暴自棄的境地,毀滅了自己,也毀壞了事業。辯證地看待自己的處境,才是應對現實社會複雜性的唯一正確態度。